腹地名城 —— 襄陽古城(2 / 3)

仲宣即王粲,東漢末文學家,為“建安七子”之一,17歲時,詔任黃門侍郎,辭不就,避難於荊州,依從劉表,在襄陽時常同劉表登樓作賦,後人以其名命樓名。

魁星樓也處在東南角城上,仲宣樓西側,即狀元峰,南距文昌宮不遠。由清順治間知府杜養性所建,雍正間知府尹會一重修,乾隆間再修。樓高三層,六角形,碧綠琉璃瓦麵。

獅子樓在西南城角上。明洪武初建,繪獅子於樓內壁上,以示鎮城,西南望虎頭諸山,後改建三隻石獅,各高丈許。1641年,都禦史王永祚重建襄陽城六門時,也將獅子樓修葺。

襄陽城垣以它曆史悠久,城高池深而著稱,並以它堅固而聞名。在曆史上,它不僅是防禦的有效堡壘,而且又多次力敵洪水的侵襲。人們記憶最深的莫過於1935 年的一次洪水,當時沿漢水兩岸的城鎮、村莊,均被淹沒,唯獨襄陽城內未進水,這全靠襄陽城防水性能良好的緣故。

人們常讚美襄陽城固若金湯,易守難攻。除了城南環山這天然的屏障外,護城河也為襄陽起到銅牆鐵壁的作用。襄陽護城河比起我國北京、開封、洛陽等城的護城河都要寬,可以說,襄陽護城河是全國最寬護城河,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

[旁注]

習鑿齒 字彥威,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世代為荊楚豪族,東漢襄陽侯習鬱之後人。主要著作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逸人高士傳》、《習鑿齒集》等。

楚國 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最早興起於漢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彙的淅川一帶,國君是熊氏。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所滅。至楚國滅亡後幾百年間,楚國這個稱謂被多個政權與藩王沿襲保存了下來。五代十國時期的楚國史稱南楚或馬楚。

建安七子 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王粲 (177年~217年),字仲宣,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他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他代表作。王粲還撰有史書《漢末英雄記》。明代人輯錄其作品,編就《王侍中文集》流傳後世。

[閱讀鏈接]

在襄陽城西北角,有一段為了紀念韓夫人而築建的夫人城,它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378年,前秦王苻堅為滅東晉獨霸中原,命長子苻丕率領十幾萬大軍,分四路圍攻襄陽。襄陽守將朱序認為,襄陽城三麵環水,一麵依山,易守難攻,並且前秦的軍隊全是北方人,不善水戰,不可能從漢水北岸的樊城渡江攻取襄陽,並不在意。

朱序的母親韓夫人,見兒子忙於全麵防務,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險要,必先受敵,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築起一座高2丈、長20丈的內城。

果不其然,苻丕率兵直撲襄陽城西北角,韓夫人新建的內城成為東晉軍堅守的屏障,最終保住了襄陽城。後人為紀念韓夫人,將新修的這段城牆尊稱為夫人城。

滄桑古城留下的文物古跡

襄陽古城是一座曆史厚重的城,自東周至新中國成立前,上下3000多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彌漫在它的上空。

如今,古城內還尚存許多著名的文物古跡,這些古跡主要有新城灣、昭明台、王府綠影壁等,它們的存在為我國的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其中,新城灣位於襄陽城東北角。明以前,襄陽城為一正方形城池,但東北角偏離漢水,對設防不利。為了加強襄陽城東北的防禦及控製水上通道,明朝在1382年加修此段城牆,所擴圈進來的部分稱為新城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