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 —— 商丘古城(3 / 3)

雪苑社內有雪苑六公子蠟像,姿態幽雅,栩栩如生。壯悔堂內有侯方域和李香君的蠟像,真人大小,男的俊秀豪氣,女的也是文淑莊重。均為後人仿製。

壯悔堂的東廂房是侯方域元配夫人的臥室,裏麵陳設有仿製當時的鑲嵌雕花木櫃、床塌和桌椅等。壯悔堂前西側的翡翠樓內掛有秦淮八豔圖,陳設有李香君銅像,以及李香君曾用過的熏香爐、圓凳和睡過的臥榻。

穆氏四合院坐落在古城內中山東二街的睢陽賓館院內,是它是商丘古城保存比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築群之一。

“穆氏”即穆丙壇家族,是“明清七大戶”之一。其兄弟八人,同住一處,各居一所四合院,總體形成一宅三院五門照的布局,院落整體氣勢恢弘。

穆氏四合院東側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廟宇文廟。進大門就看到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的塑像,其後有一小水池,名明樂池又名畔池,池上一小橋。穿橋而過就可到文廟大殿,小橋中軸線與文廟中軸線重合,設計巧妙。

據史料記載,文廟始建於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多年的曆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此講學,後人為紀念孔子,就在此修建了文廟。

文廟大殿氣勢雄偉壯觀,結構精巧,脊中立寶瓶,鴟獸龍雕左右相對視,飛簷鬥拱,畫磚雕繪非常精美。

在大殿東北側兩排民房式建築的夾縫中有棵千年皂角樹,俗名“趙匡胤拴馬樹”,據傳,趙匡胤任歸德軍馬節度使時曾拴馬於此樹,樹幹被馬啃去大半,曆經數百年,形成一可容數人的樹洞。

位於商丘古城之東,原址在縣城南門外東側處,是著名的應天書院,它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座落於鬧市區的書院。

應天書院經曆了從私學到官學,從書院到府學,最後成為國子監的長期發展過程。範仲淹、晏殊等人對應天書院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的書院現在已無處可尋,目前已在考證的原址上仿製重建。

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門外的張巡祠,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衛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新中國成立後該祠重建。

此外,在商丘古城城郭東南角內側,還有一著名建築文雅台。春秋時,孔子率弟子由曹國來到商丘睢陽,在大檀樹下習禮。宋國大司馬桓魁聞訊後,欲擒殺孔子,並砍下檀樹。

弟子催孔子快走,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何?”於是離開宋國去陳國。

西漢初年,梁孝王劉武做梁國國君時,在孔子習禮處蓋起了亭台樓閣,常與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賦,頗有文雅之風,於是建了文雅台。

現在的文雅台內,有院牆一周、過廳三間,大殿三間,重簷六角亭一座,亭內有唐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繪孔子石刻畫像,亭四周有曆代名人碑刻40餘通。

院內有圓形代檀池,植有荷蓮。文雅台一周碧水環繞,環境清幽,風景宜人,原為商丘七台八景之一,吸引不少海內外遊子來此觀光旅遊。

總之,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我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旁注]

成湯 商湯。姓子,名履,廟號太祖,為商太祖。商朝的創建者,公元前1617至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

睢陽城 位於商丘市中心南部,因地處古睢水之北,而得名。睢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著名古都,商人、商品、商業皆發源於此地。商朝、春秋宋國、西漢梁國和南宋均曾在睢陽建都,古稱亳、宋國、梁國等。

侯方域 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少年即有才名,參加複社,與東南名士交遊。侯方域擅長散文,以寫作古文雄視當世,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明末四公子”,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三大家“。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我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960年,他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司馬相如 字長卿,巴郡安漢縣人,一說蜀郡人,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是我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後人稱為賦聖和“辭宗”。

夏禹 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閱讀鏈接]

商丘古城內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裏”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

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也就是後來的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

l009年,曹誠願以學舍入官,並請戚舜賓主持。應天府知府把這一請求上報,宋真宗大為讚賞,立即批準,並使端明殿學士盛度著文評記其事,前參政事陳堯佐題寫匾額,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