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三皇 我國創世神話中的“三皇”是指距盤古開天辟地已經55萬年,陸續出現的三位偉大的神祇,稱為天皇、地皇和人皇。“皇”的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略次於盤古和玉皇大帝。三皇稱謂僅是一種傳說,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
帝嚳 姓姬,名俊,號高辛氏,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繼承帝位時30歲。帝嚳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今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閼伯 帝嚳高辛氏的兒子,相傳是帝嚳後妃簡狄吞燕卵而生。公元前2800年,傳說堯舜時代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閼伯在他的封地“商”做火正,嘔心瀝血,深受人民的愛戴,人們尊他為“火神”。
甲骨文 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繼承陶文的造字方法,是我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燧人氏 “燧人”,三皇之首,河南商丘人,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曆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王亥 又名振,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領。王亥是閼伯的六世孫,商族首領,商族先公之一,華商始祖,華夏商人的締造者。甲骨卜辭中稱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
[閱讀鏈接]
由人們對祖先閼伯的祭祀演變而成的盛大廟會,又稱火神台廟會,這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台會”,老百姓又稱其為“朝台”。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廟會形成起,朝台的人越來越多,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據考證,火神台廟會至清朝乾隆年間最為盛大。
朝台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未到,火神台附近方圓幾裏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
香客們如此虔誠,皆因對火神的崇拜,認為朝拜後,火神會在今後一年裏保佑全家平安。
六朝古都演繹的輝煌曆史
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原地區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商丘的祖先契是和夏禹同時代的部落首領。
這裏的夏禹就是我國遠古時代,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國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
大禹建立夏朝後,他的後人少康又在商丘建立了都城,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興”,商丘為此成為了中興之都。
契的十三世孫成湯當部落首領時,乘夏朝太康失位,把勢力伸展到黃河下遊的一些地區,商很快成為一個興旺的小國。
這時,夏朝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而商的農業、手工業及商業都比夏進步。商的首領成湯任用奴隸伊尹做右相,任用車官奚仲的後代仲虺做左相,戰勝夏桀,滅了夏朝。
成湯回到老家南亳,也就是後來的商丘古城,建立帝都,定國號為商。於是,商丘城成為了商朝的開國之都。
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成王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稱宋國,商丘為宋國國都。西漢商丘為漢代最強盛的諸侯國梁國的國都。北宋時期,商丘為北宋陪都,1127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也就是後來的商丘即位,於是,商丘古城又成為了南宋的開國都城。
從帝嚳高辛氏定都商丘,到成為夏朝的中興之都、商朝的開國之都、周朝宋國之都、漢朝梁國之都、南宋開國之都,商丘古城成為我國古代的六朝古都,其建都時間最早,跨度最長,前後共曆1500多年。
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給商丘留下眾多的人文景觀。現存的商丘古城為1511年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
在古城之下,同時疊壓著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代應天府南京城等六座都城、古城。
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業、商品、商文化發源地之隱喻,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
現存的商丘古城自明代建成後,城內街道胡同等的格局基本沒變,仍然保持著當時的棋盤羅布、奇門八卦的原貌。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狀,共93條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學說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
這93條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築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築群。
根據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
古城南為拱陽門,拱券式建築,北為拱辰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垤澤門。門上原皆有城門樓,後毀於戰火。現北城門樓與南城門樓均已修複。
北門城樓為歸德知府於1555年所建,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雄偉壯觀,古城樓飛簷挑角,琉璃覆頂,古典彩繪,輝煌燦爛。城樓為上下兩層,下層有唐六忠烈大型塑像展覽和古代十八般兵器展覽。
四門之外原有甕城,每甕城各一座扭頭門,後被拆除。城牆四麵有敵台,形製大小不一,西門向南的第一個馬麵呈半圓形建築,其餘皆呈凸出牆外馬頭形。城牆角各有一處角台,形製相同,大小不等。城牆上城垛口。
城牆外為護城河,繞城一周。護城河外的護城土堤,是1540年築成。
在古城北門內附近,劉隅首東一街,有侯方域故居,又名壯悔堂,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的書房。
現存的壯悔堂是一座明三暗五、上下兩層前出後包坐北朝南的樓房,正麵向南的地方是一座五間的過廳,東側是三間兩層的雪苑社,兩座樓房東西對峙,與壯悔堂、過廳形成一組四合院,是一座明末清初典型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