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祠堂位於鳳凰古城沱江鎮東門城樓和北門城樓之間。楊家祠堂的大門和一般的祠堂不同,側開,令人感到很是奇怪。原來,楊家人信風水,大門斜開,正對著沱江,可以使祖業千秋,萬世榮昌,如沱江之水源源不斷,興旺發達。
進入大門,抬頭可見二重門上的牛頭和門上蝙蝠木雕。牛頭是湘西人的崇拜物事,用以辟邪,保佑平安。蝙蝠則是帶來福氣,帶來吉祥。
楊家祠堂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木結構,上下兩層,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戲台在正廳對麵,單簷歇山頂,簷下飾如意鬥拱,四根台柱雕龍刻鳳。
相傳鳳凰城中的楊姓都是大宋楊門忠烈的後代,所以戲台正中是“楊母教子”的彩繪,栩栩如生,其上寫著“威震三關”四個遒勁大字,後有兩側門,供演員出入,分別寫著“出將”和“入相”,彰顯楊家“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自豪。
戲台兩邊有耳房、後台,專供演出者化妝休息。戲台的前方和上方有一組木雕,描繪的是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衝破重重阻力,後來幸福結合在一起,過著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最後兒孫滿堂,安度晚年的美好圖景。
戲台前是一小天井,鋪滿紅砂條石。楊家祠堂曾經是鳳凰城裏聽書看戲的公眾場所,特別是在節日期間,上演儺堂戲,娛神驅邪。唱戲之時,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盛極一時。
兩邊廊房,做工也很精細,頗為考究,窗戶、門、簷飾件都是鏤空雕花。以前,家族中有紅白喜事,做壽或重要聚會,就在廊房就餐。
正殿為抬梁式,長方形天井鵝卵石鋪地,極為講究,為楊氏祠堂、議事之場所,香煙繚繞,莊重神秘,令人望而生畏。兩側還有楊氏家訓,楊家聲名已經百世流芳,子孫們千萬不要給祖宗臉麵抹黑。
從前,宗祠是家族議事執法的地方,也是祭祀場所,每年定期舉行祭祀典禮。屆時族人聚集在祠堂裏,獻三牲,行三禮,鳴鐵炮、奏禮樂,儀式十分隆重。
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壁畫栩栩如生,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築藝術價值,成為湘西重鎮最具特色的建築典範。
鳳凰古城在明清時期是大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戰事雖多,官商富紳可也雲集此地,統治者們政治策略上,采取“以夷治夷,以苗治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政策,因而在縣城裏,建有祠堂廟宇達50多座,另有亭台樓閣10得座。
作為一種紀念性的建築,鳳凰古城的祠堂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民眾集資修建,用以紀念出身於當地為官並有建樹的人物,如分布在縣城的傅公祠、王公祠、節孝祠等。
另一類則是同一姓氏的族人為祭祀其祖先而立,其用途均為紀念、祭祀、議事、娛樂場所,這類祠堂平麵布局多屬四合院形式,其規模大小,根據族人繁衍人口及權勢、財勢大小來決定。
北宋名將楊繼業一家為了保住大宋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唯一的繼承者楊六郎常年鎮守邊關,他生有三子,長子文廣、次子文舉、三子文惠,即楊再思。
其長子、次子先後戰死沙場,唯留下三子文惠作為唯一的香火繼承人。為了鎮壓南方苗民領袖龍誌高的起義,皇帝封楊再思為征南大元帥,率兵討伐楚夷溪十八洞,古州八方地。
由於楊家威名遠揚,楊再思元帥勇武過人,精通兵法,所以費時不多就迫使土司苗王龍誌高不戰而降,為鞏固宋室立了大功,皇帝再封楊再思為龍虎大將軍,征遠侯王,世守南方。
楊再思為了彌補楊家缺乏男丁的遺憾,於是娶12妻,生12子。從此楊再思的子孫後代便在鳳凰一帶長期定居下來,成為當地的旺族。
鳳凰古城的祠堂,以田、楊兩族的祠堂最大,而楊家祠堂也是鳳凰城內保護最好的祠堂。太子太傅、果勇侯楊芳率族人於1836年開始建築,由於楊芳官任三品,兵權在握,地位顯赫,曾以總兵職務統轄部隊鎮守鳳凰,且楊家本為名門望族,祠堂建築的規模並不比一般寺廟遜色。
[旁注]
宣撫 官名。唐德宗後,派朝官巡視經過戰亂及受災的地區,稱宣慰安撫使或宣撫使。宋代宣撫使為鎮撫一方之軍政長官,職位高於安撫使。元代於西南地區設宣撫司,參用土官,處理地方軍政大事。明清宣撫使皆土官世襲之職。
儺堂戲 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的文化痕跡。它融巫術、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麵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據說已有600多年的曆史。
抬梁式 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稱疊梁式。使用範圍廣,在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築中普遍采用,更為皇家建築群所選。抬梁式構架始於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主要形式。
太傅 我國古代職官。處於專製統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周朝設置,漢朝複置。春秋時期晉國,此職是三公之一。齊國和楚國設太傅。秦朝廢止。西漢曾短暫複置該職位,東漢長期設立。曆代沿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
楊芳 (1770年~1846年),字誠村。自幼家道貧寒,好讀書,苦練武,迫於生計,投身行伍。嘉慶帝對他倍加讚賞,賜他“誠勇巴圖魯”名號,升廣西新泰協副將。1806年初,調任固原提督,後調任陝西西安鎮總兵。
楊繼業 (約932年~986年),楊業,北宋名將。他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他刀斬蕭多羅,生擒遼將領李重海,使遼軍望之喪膽。楊業屢立戰功,人們稱為“楊無敵”。
{閱讀鏈接}
南宋紹興末年到淳熙初年,常德郡守鄢爾榮,無力征剿和收拾湘西騷亂的局麵,便向南宋朝廷報告,派兵剿滅。宋孝宗便命令楊氏三兄弟出征。三兄弟設計誘敵到鳳凰奇梁橋洞邊進行決戰,取得勝利。
三王替朝廷效忠,卻並沒得到行賞,反而因為他們相貌威狀在朝廷上顧盼神威而遭人猜忌。皇帝聽信他們日後要謀反的讒言,賜給他們有毒的“禦酒”,三人死後成了冤魂厲鬼。
傳說,1182年,三人變成三條金龍連日在朝廷現形,宋孝宗皇帝大駭,便封他們三人為“王”,在湘西鳳凰和乾州立廟。
明清時期對古城的增建修繕
鳳凰古城從建城之始,就受到曆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到了明清時期,在原有布局的基礎上又增建了虹橋、南方長城、北門城樓、東門城樓、準提庵、崇德堂等。
虹橋橫臥於沱江之上,這道風景,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600多年的曆史。
這座橋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頗信風水的鳳凰人都說,這座橋斬斷的是一條龍頸,令一條巨龍身首異處。
據傳,朱元璋聽信一位陰陽先生的讒言,說這裏早晚會有人出來問鼎中原,真命天子將出現。朱元璋於是朱筆一勾,龍頸被斬,鳳凰風水遭毀滅性破壞,鳳凰再也出不來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