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明珠 —— 鳳凰古城(3 / 3)

1554年,我國南方長城開始興建,並於1622年竣工。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被稱為“苗疆萬裏牆”,是我國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

南方長城的大部分在鳳凰古城境內貫穿而過,城牆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哨台、炮台、碉卡、關門。

明代,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廷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

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代朝廷撥出白銀,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清代統治者後來也對苗疆長城做了部分增補修建。

但是,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後人隻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牆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

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始建於明代。因位於鳳凰古城北麵,俗稱北門城樓,是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

北門城門呈半圓形,深7米,由紫紅條石砌成,上方刻有“壁輝門”三字。上有一幅石雕,是《三國演義》中的諸多人物,具有百戰百勝、勝利凱旋的寓意。城門之上是古磚砌就的城樓,上有八孔炮眼。站在城樓之上,可覽沱江秀姿,觀全城盛景。

古城樓兩端沿江岸築有城牆,也是由紫紅條石砌成。鳳凰古城在元、明時期曾是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代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在這裏,於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扇大門,門上各蓋一樓。

到了清代,古城的軍事地位顯得更為重要。清政府先後在這裏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古城的建設也得到加強。1715年,朝廷又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此後一直保存下來。

北門城樓采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樓用青磚砌築,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麵開槍眼兩層,能控製防禦城門外180度平麵的範圍。

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用城牆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北門城樓和城牆,雖久經滄桑,雄偉壯麗,雖幾經戰火,仍巍峨聳立於沱江河岸。

清代,朝廷又對鳳凰古城進行了增建,其中之一就是東門城樓。東門城樓就是“升恒門”,是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

該城樓始建於1715年,位於城東,麵對東嶺,緊靠沱江,古樸典雅。城樓仿照北京前門的式樣,用城磚砌築,工藝精湛,砌縫整齊,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城樓巍峨聳立,莊嚴雄偉。

城門下部是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城門呈半圓拱形。城牆全部用紅砂條石修築,規格一致。城樓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簷,飛簷翹角,精美壯觀。

城門上建有兩層譙樓。樓內圓柱無鬥拱,直接支承層頂。梁架結構為抬梁式與穿鬥式的混合構架,大梁為“九架梁”。梁架上均有花蟲鳥獸作裝飾,古色古香。

主樓的重樓簷下原懸掛一幅青底黑字橫匾“出乎震”,是1880年由邑貢生秦繩祖所書,與西門的“麗澤兌”匾額用典同出於《易經》,全樓俱油漆青色,寓東方屬青之意。

正殿當中有關雲長塑像,神龕兩旁塑有關平捧印。關公神龕兩旁塑有二尊佛像,頂樓有二十八宿木雕神像。

由於東門城樓采用重簷歇山頂式屋頂,穿鬥式木構體係。此樓風格高古,莊重大方,位於5個城樓之冠,極富南方古建築的特點。

與東門城樓同年建築的還有準提庵。準提庵位於鳳凰古城回龍閣古官道的南側,是一棟單簷磚石抬梁式硬山頂古建築。此庵於1870年重修。

入大門沿扇形石級而上就進入內門。內門也是半圓形,采本地紅砂石為基,青磚砌牆,兩側各有兩根石柱。石門兩邊各有一個圓形雕花木條窗,相傳這是準提神的眼睛,與江對岸的萬壽宮相望。庵內佛像、神像眾多,金身熠熠,香火旺盛。庵後是風光秀麗的觀景山,山泉鳥語,曲徑通幽。

崇德堂始建於1844年,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全木結構建築。是清朝末期民國初年,鳳凰當地的首富裴守祿先生的宅院。

崇德堂分為上下兩層,下是由一間石雕展廳、兩間木雕展廳、中間會客廳和後方的餐廳以及後花園五個部分所組成;上層是主人及親屬的臥房。院子裏麵種有兩顆桂花樹,它表示富貴。還有一顆石榴樹,它則是意味著子孫滿堂。

整座宅院共有大大小小的匾額100多塊,都是裴守祿先生所收藏的。會客廳是以前主人接見重要商人的地方。膳房裏麵所擺設的這些用具都是主人曾經用過的,門口擺設一對抱鼓石,是以前大戶人家的象征。

[旁注]

重簷歇山頂 歇山頂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重簷歇山頂的第二簷與廡殿頂的第二簷基本相同。整座建築物造型富麗堂皇。在等級上僅次於重簷廡殿頂。宮殿建築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簷歇山頂

譙樓 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著名的譙樓有安慶譙樓和代縣譙樓。安慶譙樓初建於1368年,是明代建築,乾隆年間曾進行擴充,鹹豐年間遭焚卻存留至今。代縣譙樓又名邊靖樓、鼓樓,始建於1374年,1471年火焚,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葺。

《易經》 《周易》或《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準提神 準提菩薩,漢譯有準胝觀音、準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準提菩薩是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在我國佛教徒的心目中,準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更是三世諸佛之母。修學準提咒並沒有任何限製。

亭子關 稱王城,在湖南省鳳凰縣境內,是我國南方長城的起點。亭子關始建於1615年,是一個圓形屯堡。這個屯堡原設東、西、南三個大門。城牆內是兵房及守關兵丁家屬居所。

{閱讀鏈接}

1902年,鳳凰古城又增加了一處新的宅院。這就是陳鬥南宅。

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陳鬥南建立了自家的宅院。宅院規模龐大。

該院落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是四水歸堂回廊式院落。院的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也是鳳凰古城四合院建築的典型代表。

陳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封世之作,被讚譽為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泥塑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