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明珠 —— 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西部,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國家4A級景區,曾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
鳳凰古城的地理位置可概括為:西托雲貴,東控辰沅,北製川鄂,南扼桂邊。這裏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與人文特質有機地融合到一處。古城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融風景秀麗與名勝古跡於一身。
取名於百鳥之王的古城
鳳凰古城風景秀麗,曆史悠久。相傳天方國,就是古印度國的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以後,收集香木自焚。後又從死灰中複生,秀美異常,再也沒有死。
這種鳥就是我國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鳳凰古城的西南有一座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鳳凰城因此而得名。
鳳凰古城古稱鎮竿,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邊。在春秋戰國時期鳳凰古城屬於楚國的土地,秦朝隸屬於黔中郡,唐朝始設渭陽縣,元朝和明朝設五寨長官司,清代設廳、鎮、道、府,成為湘西軍事和政治中心。
古城始建於1704年,曆經300多年的風雨滄桑,古風不減,古貌猶存。東門城樓和北門城樓仍然存在。城內的青石板街道,黃絲橋古城、奇梁洞、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南方長城等建築,無不具有古城特色。
這座最美麗的小城,現有文物古建築60多處,古遺址100多 處,明清兩代特色民居建築120多棟。還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條。保存完好的唐朝舊縣治黃絲橋古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城之一。
黃絲橋古城始建於687年。據《湖南省誌·地理誌》所載:“唐置渭陽縣,縣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現名黃絲橋”,經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新中國成立後又修複,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石頭城。黃絲橋古城在古代是官府屯兵之所,是曆代統治者的前哨陣地。
黃絲橋古城是青石結構建築,築城所用的石料全是采石灰岩的青光石。平整的石麵精鑽細鑿,工藝考究。砌築時以糯米稀飯拌和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百米城牆,渾然一體,堅固牢實。
古城開有3個城門,均建有10多米高的清式建築格局的高大城樓,東門城樓題“和育門”,西門城樓題“實城門”,北門城樓“日光門”。3個城樓的屋頂均為歇山式,下層覆蓋以腰簷,上布小青瓦,飛簷翹角,分外壯觀。
城牆上部為鋸鑿形狀箭垜,還有兩座外突的炮台。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年,炮台之上箭垜之旁刀戟林立,人影浮動,刀劍劍影的悲壯場麵。
奇梁洞位於鳳凰古城以北,屬典型的碳酸鹽岩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共分古戰場、天堂、畫廊、龍宮和陰陽河等五大板塊。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鍾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
奇梁洞前端就是古戰場。古戰場內,如今還有許多地名與這場戰鬥有關:被義軍用巨石砸翻而滾入河中的“落馬河”;打米供近萬義軍吃飯的“古碾房”;由義軍首領何車護身法寶荷花傘化成的“雨洗荷花”;以及何車的三員大將化成的“蛇頭石”、“整石”、“河馬戲山”等。
天堂是奇梁洞區別於“龍宮”的一大景區。走過古戰場,順河而下,是撲朔迷離、奇麗詭異的“龍宮”。拾級而上,隨著路懸坡陡,數百級台階盤,盤旋遞升直至景致如畫,五光十色的“天堂”。
“天堂”精彩紛呈,美不勝收,有大的景點30多處。溶性碳酸鹽岩在漫長的歲月裏,變幻出多姿百態,風韻萬千的眾多造型,為“天堂”造就了美妙絕倫的意境。除了大景點,還有眾多小景點。它們一起構成了“天堂”那峰回路轉、光怪陸離,瑰麗奇妙的無邊美景。
“十裏畫廊”裏有林海雪原、冰山雪蓮、西南叢林、華山險道、躬耕桃源、西湖小景和殿堂琴音等,另有壁畫,仙人佛像,千姿百態。“十裏畫廊”一步一景,精妙非常,極盡人間勝景,令人魂縈夢牽。
[旁注]
戰國 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曆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為“戰國”。
唐朝 我國曆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共曆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飛簷 我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之一,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飛簷是我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
腰簷 塔與樓閣平坐之下的屋簷,稱為腰簷。通俗一點來說,建築除了頂部的屋簷,下層還有類似屋簷的結構,比如樓閣各層都有的簷口,以及塔的各層簷口,頂層除外都叫做腰簷。
[閱讀鏈接]
傳說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鳳凰經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達到升華,稱為“鳳凰涅磐”,
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義,在佛經中,被稱為“涅磐”。
宋代修建天王廟和楊家祠堂
到了宋代,鳳凰古城又增建了許多建築,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天王廟和楊家祠堂。曆經歲月的洗禮,古城越發成了四方遊人的向往之地。
天王廟也稱三王廟和三侯祠,位於城東南觀景山麓。這是一組工藝精巧的古建築群,正殿坐南朝北,內置袍籠整齊,怒目威嚴的赤、白、黑三王神像,正門及門窗屋簷有許多奇特的古老浮雕。
相傳,三王就是南宋宣撫靖州軍民總管楊勝龍、楊勝彪和楊勝纂三兄弟。
三王廟始建於1183年前後。當時三王在苗疆最負盛名,特別是苗族人極怕他們,人們對他們敬畏過度,以致不顧如來和玉皇的地位,幹脆將“三王爺”改稱“天王爺”了。
如今在正殿梁間,掛滿了官商士民所獻的“威鎮苗疆”、“神恩浩蕩”和“威靈顯應”等各式木質金漆匾額。1836年,清太子太傅果勇候鎮鎮總兵楊芳手書“三公天人”金字匾額一幅,高懸正殿中央,楷書四字筆力雄健,赫然映目。
1797年及1856年,管轄湘西的統治者都曾借助過神權來統治苗疆,大勢編造天王神靈勝跡,封“三候”設“三候祠”,以此來懾服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