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洱海 —— 大理古城(1 / 3)

蒼山洱海 ——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從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有1200多年的建造曆史。

大理的全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大理古城是我國首批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城的城區道路仍保持著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結構,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

明代在羊苴咩城遺址建古城

作為我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理古城,在我國古城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後世所見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陽苴咩城的基礎上加以恢複的。

古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牆外層是用磚砌而成,城內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

羊苴咩城位於大理城南的蒼山中和峰下,僅留殘垣的城牆。羊苴咩城是繼南詔太和城後,南詔、大理國的重要都城。北城牆依梅溪修建,溪水深溝成了天然的護城河。羊苴咩城牆用土夯築。

據史書記載,羊苴咩城南城牆應在龍泉溪旁,但城牆遺跡不明顯。在大理古城內,有一塊1309年的《加封孔子聖詔碑》,碑文內容表明,大理古城是羊苴咩城東麵的一部分。

早在六詔與河蠻並存時期,羊苴咩城就是大理洱海地區的一個較大的村邑,已經具有城市的雛形,是南詔王皮邏閣統一六詔、征服河蠻後占領的城邑。閣邏鳳曾對羊苴咩城進行擴建,成了南詔的重要城鎮。

779年,南詔王閣邏鳳去世,由於他的兒子鳳迦異早逝,而立他的孫子異牟尋為南詔王。後來,異牟尋修建了三陽城作防禦吐蕃城垣,並於779年將王都從太和城遷至羊苴咩城。

羊苴咩城和雲南省大理太和城一樣,隻有南、北兩道城牆,西依蒼山為屏障,東據大理洱海為天塹,羊苴咩城地勢十分險要。據《蠻書》記載,羊苴咩城內建有南詔宮室和高級官吏的住宅。

羊苴咩城南、城北兩座城門之間由一條通衢大道相連。城內有一座高大的門樓,在左右有青石板鋪墊的高大台階。從羊苴咩城南城門樓進去,走300步就到第二座門樓,羊苴咩城兩旁又有兩座門樓相對而立。這兩座門樓之間,是高級官員清平官、大軍將和六曹長的住宅。

進第二道門,走200步到第三道門。門前置放兵器,在羊苴咩城內建有兩座樓。第三道門後麵有一照壁,走100步就可以見到一大廳。

這座大廳建築宏偉,廳前建有高大台階,廳兩旁有門樓,廳內屋子層層疊疊。過了大廳,還有小廳。小廳後麵是南詔王的宮室。

856年,南詔王勸豐佑在羊苴咩城內修建了一座宏偉的建築物,這就是五華樓。五華樓位於大理古城的中心部位,是古代南詔王的國賓館,又叫五花樓。因其規模的宏大,在南詔時,被稱為“天下第一樓”。

這個巨大的羊苴咩城樓上可容納萬人,下麵可以豎5丈旗,是南詔接待西南各部落酋長的國賓館。每年,南詔王以及後來大理國的大理王都會在五華樓會見西南夷各個小國君長,和其他一些重要賓客,賜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詔、大理時期的音樂。

據《南詔野史》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時,曾在五華樓前駐過兵,後五華樓被戰火燒毀,明代已不存在了。後人從五華樓遺址發掘出的宋元時期的石碑,碑文進一步證實了《南詔野史》的記載。

五華樓作為國賓館的曆史也長達數百年之久。明洪武年間,政府在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時,將城中的鍾鼓樓改稱五華樓,但其規模格局已遠遠不如南詔時期的五華樓。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資重修五華樓,後來,又屢經修建。

《南詔野史》記載,到1253年,羊苴咩城作為南詔旅遊景點、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等王朝的都城。

1274年,元朝在雲南建立雲南中書省,雲南省會設在鴨池城後,羊苴咩城才失去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1382年,明朝新建大理府城,大理羊苴咩城才逐漸荒廢。

[旁注]

南詔 我國唐朝時期西南部的奴隸製政權,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 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902年權臣鄭買嗣推翻蒙氏南詔,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長和”。

《蠻書》 記載南詔史事的史書,又名《雲南誌》、《雲南記》、《雲南史記》、《南夷誌》、《南蠻誌》、《南蠻記》。共10卷,唐樊綽編撰。

清平官 南詔官名,相當於唐代的宰相。繼南詔之後的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均沿置。南詔最高行政長官統稱“清平官”,六人七人不等,清平官中設“內算官”一人,掌握機密,威權極重。

中書省 古代官署名,是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秘書監,有監、令,魏曹丕改稱中書監、令。晉朝以後稱中書省,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用到隋唐,成為全國的政務中樞。宋元時期中書省設中書令和中書丞相,明清時期廢置。

皮邏閣 (697年~748年),南詔第四代王。在位期間,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並吞了其他五詔,使洱海地區統歸南詔管轄。738年,他入京朝貢,受到唐玄宗的禮遇,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

[閱讀鏈接]}

南詔王閣邏鳳去世後,立他的孫子異牟尋為南詔王。當時正值南詔、吐蕃聯軍進犯西川,即四川,遭到唐將李晟的痛擊。吐蕃責怪南詔,改封異牟尋為“日東王”,使大理南詔的地位降為吐蕃屬國。

據《舊唐書》記載,異牟尋是一個知識淵博,有才智,頗具領導才能的人。當他開始意識到叛唐投靠吐蕃的危害時,便希望重新歸附唐朝,但又害怕吐蕃興師問罪,異牟尋修建了三陽城作防禦吐蕃城垣,並於779年將王都從太和城遷至羊苴咩城。

始建於古南詔國的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築的一組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位於原崇聖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勢。

崇聖寺初建於824年至859年間,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後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北,東對洱海,西靠蒼山,是大理市“文獻名邦”的象征,是雲南省古代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

崇聖寺是我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所寫的三塔寺。崇聖寺的壯觀廟宇在後來燒毀,隻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崇聖寺三塔,由一座大塔和兩座小塔組成。大塔又叫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

千尋塔高約70米,是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一共有16級,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可以登上塔頂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的全貌。

千尋塔矗立在兩層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東的照壁上有“永鎮山川”四個蒼勁有力的石刻漢字,是由明代黔國公沐英的孫子沐世階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