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姑蘇 —— 麗江古城(1 / 3)

高原姑蘇 ——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位於雲南麗江,這裏景色秀美,建築古樸,曆來就有“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等美譽。作為一座著名的古城,麗江古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曆史悠久。古城的存在已經有800多年,這漫長的曆史給古城帶來了濃厚的曆史感。

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曆史文化名城,199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把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古城享譽世界。

木氏先祖始建大葉場新城

坐落在我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玉龍雪山下麗江壩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麵臨數十裏的良田沃野之處,有一座完全由手工建造的木土結構房屋組成的古老城市。

和我國的其他古城相比,這座古城的最大特點是,它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那麼,為什麼這座古城沒有城牆呢?此事還要從古城的來曆說起。

據說,在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期,這座古城隸屬於秦國的蜀郡,這裏當時是一片沼澤地。到了南北朝時期,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納西族先民遷徙至此,古城一帶開始興盛起來。

不過,這座古城真正的始建時間大致是在宋末元初。當時,納西族的一位姓木的土司,將其統治中心從古城北的白沙鎮,移到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邑。

由於這位古城的始創者姓木,如果在這座古城外再修建城牆的話,“木”字加框便成“困”,這是很不吉利的事,於是,在修建這座古城時,木氏土司便故意不築城牆。

又因為這木氏土司的先祖屬於古代納西族束、葉、梅、禾四大支係中的“葉”一支,所以,此座古城修建好後,木氏土司為此新城取名為“大葉場”,這便是後來的雲南麗江古城。

這座古城修成後,很快便成為了我國南絲綢之路及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市。隨著來這裏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這裏逐漸成為了曆代滇西北的政治、軍事重鎮和納西、漢、藏等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的樞紐城市。

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用革囊渡金沙江來到大葉場,一部分兵營駐於古城的大石橋一帶,後來,大葉場的納西族人把這一帶稱為“阿營暢”,意思是“元軍駐紮的村落”。

後來,蒙古軍在大葉場設三賧管民官。到1271年,古城地名改稱麗江宣慰司,從此,“麗江”二字作為“大葉場”的地名曆史由此開始,後人們也因此稱此古城為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古城,納西語稱為“依古芝”,意思是金沙江江灣中的集鎮,又叫“鞏本芝”,意思是倉庫集鎮,由這些字麵意思可知,這座古城是以經濟交往為主而發展起來的。

在我國古代,城建的方法是先行開河,然後依河水的來龍去脈進行城建規劃,布街辟路。這座麗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也是依承傳統的古城建規劃法的經驗而修建的,所以它也是我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據說,現存麗江古城的建築格局完全是保留初建時的樣子,整座古城依山勢而建,選址獨具特點,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優勢。西靠獅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開闊平壩,形成了坐靠西北麵向東南的整體格局,既避西北寒風,又向東南光源。這樣,使得古城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同時,古城水源利用也很有特色。位於城北的黑龍潭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雙石橋處被分為束、中、西三條文流,各支流再分為無數細流,入牆撓戶,穿場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水、跨水築樓的景象。水網之上,造型各異的石橋、木橋多達300多座。正是這一特點,使麗江古城既有山城之貌,又有水鄉之容,被譽為“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

此外,城內還利用潭泉修建了多處“三眼井”。這些三眼井依著地勢,從高到低,第一眼是飲用水眼,第二眼為洗菜水眼,第三眼為洗衣水眼。這樣的古井設計更是納西族人民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

另一方麵,麗江古城在街道布局上也獨具特點。它無森嚴的城牆,無十字相交的道路,街道順水流而設,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質感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

其中,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位於古城的核心位置,被稱為是古城的中心廣場。這裏不僅是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的集貿和商業中心。

四方街的形狀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據說是當年木氏土司按其印璽形狀而建,由當時的土司取名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

也有人說是因為這裏的道路四通八達,是四麵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

四方街是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樞紐站。自古城建成以來各方商賈雲集,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彙生息,是麗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這裏是曆代集市中心,每日萬頭攢動,熱鬧非常。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

四方街是麗江古城人心髒。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眾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四通八達,從而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

四方街西側的製高點是科貢坊,為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西有西河,東為中河。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可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衝洗街麵。

除了街道布局,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群也非常有名,它們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些民間建築群體在納西族原始的井幹式木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融彙了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一些優點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築藝術等方麵部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

古城的民居建築一般是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鬥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麵廈等七大類。

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頭、兩坊拐角、前後院、一進兩院、四合院、多進套院、多院組合等類型。

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麵對照壁,這裏主要供老人居住。

三坊一照壁的東西廂房略低,由晚輩居住。而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麵。

四合五天井與三坊一照壁不同點在於去掉了正房麵對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間下房的一坊,圍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同時在下房兩側又增加了兩個漏角小天井,故名為四合五天井。

古城民居中的四合頭與四合五天井一樣,由正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

古城民居中的兩拐房,一般是在經濟條件暫不許可時修建起來的,這類民居先蓋兩坊。此兩坊屋不能對麵建蓋,必須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麵形式,其他兩麵由照壁及圍牆合成庭院。

古城民居中的前後院是用花廳聯係兩個院,前院作花園,後院為正院,兩個院的軸線均在房的軸線上。前院房屋一般是小巧玲瓏的廳閣等與宅園相協調的建築。

民居中的兩進院不同於前後院的是,兩院不是在正房軸線上排列,而是左右並行,兩院由過廳相聯係。一般兩院各有一軸線相互平行。前後院及兩進院一般皆屬中型民居。

民居中的多進多套院是基本平麵形式的多院綜合,有縱向發展的,有橫向發展的,也有縱橫向同時發展的,一進兩院式及多進多套院,一般屬於富家大戶住宅,皆屬大型民居。

另外,古城的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也即外廊。

廈子是麗江古城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為氣候宜人,所以這裏的納西族人就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和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裏。這一功能也就造成了古城的民居,大都有寬闊的廈子。

除了布局形式,古城民居還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摟式樣。木過梁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梁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麵,簷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

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鳥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對梁枋、往頭、欄杆、柱礎、勒腳、簷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

同時,古城民居的庭院主要采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鳥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兩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構成。

在現存的麗江古城中,主要有白沙民居建築群和束河民居建築群。其中,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古城北,曾是宋元時期麗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麗江古城的最早建築群。

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有一個梯形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民居鋪麵沿街設立,一股清泉由北麵引入廣場,然後融入民居群落,極具特色。

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意義非常重大,它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