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華天寶 —— 平遙古城(1 / 3)

物華天寶 ——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我國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在我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縣城,是我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

平遙舊稱“古陶”,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間。明朝初年,為了防禦,始建城牆。1703年,築四麵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

平遙曾是我國清朝晚期的金融中心,並有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

西周為抵禦侵擾始建古城

在我國北部的山西省中部,有座保存完整的曆史名城,它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原型,世界遺產委員會曾經這樣評價它:

它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一語道破了這座古城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一個“老”字。

那麼,這座古城到底叫什麼名字呢?它便是舊稱“古陶”的平遙古城。據說,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在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時期。

當時,周宣王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後來平遠縣城東北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存平遙古城的前身。如果從那時算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曆史了。

春秋時期,平遙隸屬晉國,戰國時又歸屬趙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封國,實行郡縣製,置平陶縣,屬太原郡。漢代時期,平遙屬於京陵、中都兩縣及鄔縣地區。

到了北魏太武帝時期,為避太武帝拓跋燾的名諱,武帝把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平遙縣,並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裏。此次遷動後的新址就是後來平遙古城的地址,以後,平遙曆經多個朝代變遷,但名稱都沒有發生變化。

隋唐時期,為防禦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為“表裏山河”的軍事重鎮山西,在戰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當時,平遙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經曆過冷兵器時代一場場自衛戰爭的嚴酷考驗。

到了北宋初年,趙匡胤在戰鬥中派兵焚燒平遙城。然而,雖經曆了一場火災,平遙城池還是保存下了不少,並在以後得到了不斷地發展。

1367年,平遙城牆在舊城基礎上開始了擴建。重建後的古城有門六座,東西各兩座,南北各一座,全部用磚石包牆。

1369年,大水成災,衝垮了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沙。第二年擴建城池時,把城牆遷到西側。

明朝中葉,平遙城市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長,促使城市建築向外擴展。以後,明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年間均進行過10多次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為此,現存平遙古城的城牆一直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城牆風貌。

據記載,平遙古城最初城牆是特別低矮的夯土築就,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經過明清兩代500餘年間,先後有20餘次的包砌整修,便形成現在見到的磚石城牆。

現存的平遙古城牆,城池麵呈方形,略偏東南向。東、西、北三麵線條取直,隻有南牆沿河走向曲折。

平遙古城有“龜城”之稱,意喻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堅若磐石,金湯永固。氣勢宏偉的古城牆,全長6000多米,城牆素土夯實,外包磚石,牆頂鋪磚以排水。牆外築有又深又寬的護城壕,足以抗拒來犯之敵於牆外。

城牆的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城牆上還建有角樓、城樓、魁星樓、文昌閣和點將台等建築。城牆的各個城門都建有重門翁城,均為方形,與城牆同高。

甕城早在商代就已出現,因為大多狀似大甕所以形象地稱之為“甕城”。甕城是軍事防禦體係中重要的建築,也隱含如果敵人進入甕城便來個甕中捉鱉的寓意。

甕城上築重簷歇山頂城樓,城門開在側麵,以便在大城、甕城上從兩個方向抵禦來攻的敵人,甕城設內、外門,平時檢查來往的過客,需要時即可關上兩座門,形成“甕中之鱉”之勢。城外有護城河環城一周,河上有一座大吊橋。

城牆的角樓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和東南角的凝秀樓。

屹立在東南牆頭的一座建築叫魁星樓。魁星是北鬥七星中的第一星,中國道家稱它為天罡星,是主宰科舉文運的星辰。

在古城中和魁星樓遙遙相對的則是祭祀孔子的孔廟,也稱文廟。文廟大成殿大約為1163年宋金時期重建,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廟建築。

在大成殿背後的山牆上書寫著一個巨大的“魁”字。據說這裏曾放置一麵大鼓,隻有中了狀元的平遙人才能敲響它。

城牆的點將台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相傳,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

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吉甫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登高遠眺,心曠神怡。

城牆有六道城門,南北各一道,東西各兩道。這些門還分別有各自的寓意,南門叫迎薰門,是龜首,麵向中都河,城外原有兩眼水井,喻為龜之雙眼,可謂“龜前戲水”。北門叫拱極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均經此流出。

上西門叫永定門,下西門叫鳳儀門,上東門叫太和門,此三門形似龜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東門、親翰門的外城門徑直向東而開,傳說是古人怕龜爬走,將其後腿向東門拉直並用繩子綁好拴在麓台塔上。

環城而行,每隔一段距離,就築有一個凸出的馬麵,用於瞭望和側射火力,是保衛城牆的。城牆腳下是防禦的死角。有了馬麵,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從三麵組成一個強大的立體射擊網,城防力量大大加強。

馬麵上的兩層小樓,也稱敵樓。據舊誌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

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增至九十四座,萬曆三年,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七十二座,後經曆代修葺,遺存至今 。

敵樓平麵呈方形,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底層麵向城內的一麵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麵各開拱券窗兩孔。

平遙古城城牆上的現存敵樓,是供士兵休息、存放糧食和彈藥的場所,同時也增加了古城的美觀。

城牆頂麵用磚墁鋪滿,內築為保護守城士兵而修建的護牆,名為女兒牆,外築供士兵打擊敵人和眺望敵情所用的垛口。

據說,這象征了同孔子周遊列國的3000門徒和72賢人。敵樓上還有孫子兵法石刻,使得一座壁壘森嚴的城池顯得文雅親和、先禮後兵,透露出一種濃鬱的文化氣息。

平遙古城,設計嚴謹,工藝精細,形體完整,既有完善的防禦功能,又有傳統的文化內涵,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

除了這古老的城牆,在平遙古城內,還有許多從明代以及明代前流傳下來的遺址和遺跡,它們與古城牆共同組成完整的平遙古城,為平遙古城增添了無窮魅力。

其中,位於古城內的政府街,坐北朝南,平遙縣,是我國保存下來最為完整的古縣衙之一。

據說,這座古縣衙始建於明代。緊接縣衙大門的是儀門,也稱禮儀之門,是象征封建禮教的建築物。兩柱楹聯分別寫著:

門外四時春和風甘雨;

案內三尺法烈日嚴霜。

這副對聯深刻地說明了衙門內外的區別。

縣衙內的建築沿中軸一字排開,依次為衙門、儀門、牌坊、大堂、宅門、二堂、內宅、大仙樓。

東西廂設六房,即吏、戶、禮、兵、刑、工房。院東自南向北有鍾樓、土地祠、讚候廟、糧廳、花廳。院西有申明亭、重獄、女獄、輕獄和公廨房、督捕廳、洪善驛站和閻王殿等建築群。衙門對麵有一堵用於避邪的磚砌照壁。

衙署大門西側是申明亭,是有關吏員對民間糾紛進行了解和調解的地方。衙門兩邊是賦役房,為窯洞廂房,是收取賦役、錢糧的地方。

平遙古城內的另一處著名景觀是位於古城東側的城隍廟。此廟初建於明代初年,1544年重修。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城隍廟又曾多次修葺補築。

1859年,城隍廟在廟會期間毀於火災,1864年才得以續修。

後世保存的城隍廟重要建築,屬清代規製,廟院宏大,布局完整,總占地麵積為7302平方米。平遙城隍廟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三廟合一。

城隍廟位於整個建築群中軸線,坐北朝南,前後四進院落,殿宇高大挺拔,臨街山門,殿前戲樓,殿後寢宮,是我國道教廟宇殿堂的典型建築形式。

城隍廟的牌樓、山門、戲樓、獻殿、城隍殿、寢宮層層疊進,遊廊、官廳、東西廂房、配殿縱深相連,貫穿為一體,既有寺廟殿堂配置特色,又具有官署建築的風格,其神學意趣和“前朝後寢”的功能十分明顯。

正殿屋頂上精美的琉璃屬清代原件,曆經百年滄桑,色澤如初,尤其孔雀藍的各類製品,是研究古代琉璃不可多得的珍品。

灶君廟、財神廟位於東西兩側,另設一院,各成體係。城隍廟、財神廟和灶君廟相互溝通,主次分明,廟宇相連,氣勢宏偉,布局規整,景致奇特。

平遙城隍廟是我國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尤其以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建築之精而著稱。平遙城隍廟無論從建築結構,還是局部的藝術處理,均體現了我國古代儒道兩教為主的文化內涵。

和這城隍廟相比,平遙城內的清虛觀就顯得更加珍貴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清虛觀是平遙古城內最大的一座道觀。它始建於唐高宗末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了。

清虛觀幾經易名,直到清代起才正式命名為清虛觀。

清虛觀位於古城東大街,坐北向南,前後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十座,牌坊、山門、龍虎殿、純陽宮、三清殿、玉皇閣等,自南而北建於中軸線上。

臨街的牌樓,為木結構二柱式,前後設戧柱,歇山頂造。正麵匾額為清代知縣蔡亮茂題字:清虛仙跡,背麵為候銓知縣郝庚題字:古陶勝境。

[旁注]

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字佛狸,鮮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間,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在位29年,諡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樓櫓 守城或攻城用的高台戰具。在晉代陸機所著的《洛陽記》中記載,城上每隔一百步有一處樓櫓,外有溝渠。清代邵長蘅的《青門剩稿》中也有關於樓櫓的記載。

尹吉甫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尹是官名。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內史,據說是《詩經》的主要采集者,軍事家、詩人、哲學家,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馬麵 又稱敵台、墩台和牆台,在我國冷兵器的古代,為了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許多城市設有兩道以上的城門,形成“甕城”,城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從側麵攻擊來襲敵人,這種墩台稱為敵台的城防設施,俗稱為“馬麵”。平麵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麵而得名。

道教 創立於東漢時期,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當今道教主要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教派。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嬴姓趙氏,故又稱趙政。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首位完成我國統一的秦朝開國皇帝,在位37年,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唐高宗 (628年~683年),李治,字為善,我國唐代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649年即位,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李治在位34年,死後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閱讀鏈接]

在城牆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牆,那麼,為什麼叫女兒牆呢?這來源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說,最早的城牆上是沒有女兒牆的。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竟然走到城牆邊上,小女孩怕他掉下城去,就用力向裏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