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民居建築群在麗江古城西北,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束河民居建築群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
街頭有一潭泉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泉內水質清澈,遊魚可數,從泉中溢出的流水蜿蜓於街衢旁。另外,有一條名為青龍河的河流從束河村中央穿過,上麵還架起一座石拱橋。據說,此橋名為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除了這座四方街,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係上,飛架起的300多座橋梁也是古城的一景。這些古橋形式多樣,主要形式有廊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
在眾多的古城古橋中,最著名的數大石橋、萬子橋和南門橋。
此三橋皆為我國明代時期所建的石拱橋。其中大石橋為雙孔石橋,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橋麵用傳統的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於兩岸往來。橋的位置處於古城繁華地段,行人絡繹不絕,橋市生意興隆,因從橋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
萬子橋為單孔橋, “萬子”象征子孫萬千。南門橋為單孔石拱橋,砌有石雕龍頭。
除此之外,古城較著名古橋還有鎖翠橋、萬千橋、馬鞍橋、仁壽橋等。這些形製各異的古橋,大都建於明清時期。古橋的存在既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為古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旁注]
土司 元、明、清各代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該族人民的製度。也指被授予這種官職的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土司既指少數民族地區的土人在其勢力範圍內獨立建造的且被國家法律允許的治所,又指世代享有特權的土官。狹義的土司專指土官。
茶馬古道 指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我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
印璽 印章。古代多作封發物件,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作為信驗。秦漢以後多稱帝王之印為璽。古代的印璽是我國文物寶庫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收藏、鑒別、研究對我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古代印璽包括了鳥篆、大篆、小篆等各種字體。
穿鬥式 或稱“串逗”式,木構架。特點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在沿檁條方向,再用鬥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整體框架。一般這種木構架的形式在我國南方的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區廣泛應用。
蠻樓 麗江納西族民居的名詞之一。其建築模式是以一個三開間的兩層樓房為主,也就是“坊”,坊的前麵都有外廊,上下兩層都設廊子。這種建築從藏族民居那裏學來的,且當時納西族百姓叫藏民“蠻子”,因而這種建築形式被稱為“蠻樓”。
忽必烈 (1215年~1294年), 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他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
木楞房 是麗江納西族過去的一種用圓木柱壘架為“牆壁”、用薄木板蓋頂的簡易矮房。傳說,麗江木天王為了讓人們尊敬他,特意發明這種門檻高、門楣低的木房,讓人們進門都要低頭。
[閱讀鏈接]
三眼井又稱三疊泉或三疊水,是我國麗江特有的一種水井。
我國北方的三眼井多以品字形分布,井水深,井口小,共有3個井口供三人同時取水。而麗江三眼井實際上是一個泉眼出水,從高到低分三級地勢流淌。因三眼井按地勢而成,下塘水不會汙染上塘水,又可供不同需求者同時使用。
在麗江古城中,共有三眼井5個。凡有三眼井的地方,周圍都有小型廣場,栽有古樹名木,除了挑水、洗菜、洗衣服的人外,早晚時分,還有許多老人小孩喜歡到此憩息、玩耍,構成麗江古城特有的一幅現代“市井生活圖”,這也是麗江古城的一大特色。
麗江知府組織興建土司衙門
1382年,古城所屬的通安州知府阿甲阿得歸順明朝,明朝在此設立麗江軍民府,明太祖朱元璋欽賜阿甲阿得姓木,並封他為世襲知府。
此後,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並繼續擴建古城貿易集市和街道建設,到明朝末年,麗江古城已經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在現存的麗江古城中,有很多建築就是在明代修建起來的。其中,位於麗江古城西南角便是明代的麗江軍民府府衙。
此府衙俗稱木府,始建於1382年,府衙分布在一條東西軸線上,依次排列有金水橋、忠義坊、圓池、正殿、光碧樓、壽星樓、丹墀、一文亭、玉音樓、三清殿,直至獅山禦園,一進數院,巍峨壯觀。
這是一座仿紫禁城的納西宮廷式建築群,西麵為府署,中間為家院,東麵為南北花園,可以說得上是氣勢恢宏,然而這裏麵住的不是皇帝和皇後,而是納西族的世襲統治者木府家族。
原府衙於清鹹豐、同治年間遭兵亂洗劫,現存府內建築是後世重建的。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依次為:玉帶橋、忠義坊、木府門、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和後花園,側麵還有驛館和木家院等。
其中,進入木府的第一道大門為關門口。這裏是明清時期茶馬古道必經之處。門口的一對石獅乃木府修牌坊時的獅子轉移至此,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曆史。
天雨流芳牌坊是進入木府的第二道大門,上麵寫著“天雨流芳”四個大字。這四字乃有一語雙意的意思,用漢語理解是“皇恩浩蕩如天雨流芳”。用納西語的解釋是“看書去吧”。
在納西族的傳統中,女人是家庭的頂梁柱,種地和做家務以及帶孩子都是女人的工作。而納西族男人天天就是讀書、吟詩、繪畫、寫作、演奏納西古樂,他們認為這些風雅韻事才是男人應該幹的正經事。
正是因為如此,木府的屋簷上,均雕有龍鳳,鳳在上,龍在下,以表示尊重女性和勞動。
在天雨流芳牌坊後麵,是明代木氏土司所建的玉帶橋,因護城河從北、東、南三麵玉帶般環繞木府,此橋如玉帶上的扣飾,故名玉帶橋。因橋型酷似馬鞍,該橋又名馬鞍橋。一般的橋梁長度大於寬度,而玉帶橋橋寬則遠遠大於橋長。
進入木府的第三道大門是一座采用金沙江邊的漢白玉建成,、石柱撐著牌坊上的碑、椽、簷、坊蓋,共有兩層結構的大型石牌坊,名為“忠義坊”。
牌坊上層中央是金字“聖旨”,下層的大號金字是聖旨的內容:“忠義”,這是明神宗欽賜鐫刻的。四隻石獅蹲踞在牌坊前,威風凜凜。赫赫有名的木府就在牌坊後邊。
木府的朝向是坐西朝東,與一般古代官府坐北朝南不同,木府是朝向皇帝所在的方向,體現著孝忠皇帝。
木府的門所有都是木的材質,因為木府還有自己的理論,那就是“木府理論”。
“木府理論”稱:木氏土司當年極為尊崇“開門為諸侯,關門是天子”的思想;其次納西族因在“夾縫中求生存”,非常推崇漢文化教育;同時,木府內“木”的內涵很豐富:“見木低頭”、“麗江和‘木’相處”、“以水養水”、“喜木朝陽”等;再者,木氏土司與中央王朝關係密切,許多匾額、門聯等都反映了這一點。
為此,可以看出,“木府理論”其實也是尋回了被人們久已遺忘的木氏王國文化而已。
進入木府大門,是一個大廣場,左右是鍾鼓樓,穿過廣場步上三層平台是一座巨大的宮殿式建築議事廳。土司木公在這裏辦公,廳前高懸三塊金匾,是明太祖、明成祖等三位皇帝賜給木土司的,內容都是“誠心報國”,既是褒獎,也是希望。
議事廳後是坐落在水中央的三層的萬卷樓,這裏是木土司藏書學習的地方,環境清幽,門窗木雕精美。萬卷樓的後門上是嘉靖年間皇帝賜的“忠孝文武”匾。
往後去是就是護法殿又稱後議事廳。據說這是木土司處理家事的地方,中間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和土司祖先的畫像,後門上掛著“喬木世家”匾。
護法殿後,一條街道把木府分成兩部分,靠過街樓連接。從後門進入光碧樓,樓上陳列著麗江古往今來的傑出人物的畫像照片。
光碧樓的後邊是亭亭玉立的玉音樓,這裏是專門存放曆代帝王發布的詔書,以及接聖旨之所和歌舞宴樂之地。
演奏樂曲,接待來客,本來應該是一座很快樂的建築。但是人們看到二樓後邊懸掛的一塊匾就快樂不起來了,匾上寫著“天威咫尺”,意思大概是不要以為山高皇帝遠,如果過分放縱自己,忘記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據說,這塊天威咫尺匾額是一位名叫木增的土司對後世子孫意味深長的警示,要求後世子孫千萬要加強自我約束。
三清殿在玉音樓之後,這裏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物,而獅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土宗教活動場所。木府充分體現了納西人廣采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後花園是木府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各種奇花異草彙聚在此園林中。在這花園內,還有一棵獨特的“倒長樹”,其樹根在上,枝在下。
位於後花園側麵的木家院裏是一些不同身份的人的起居室,室內布置的是反映納西服飾和風俗的展覽。
木家院院門口是重建木府時從地下挖掘出來的老木府的一些建築構件,如巨大的石雕柱礎等。這使人們在中斷的新老木府之間建立起近似同一性的聯想。
古城內木府背枕獅子山,山上遍植柏樹,如今獅子山上還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樹林,它就是“麗江十二景”之一的“黃山古柏”。
在獅子山極目下望,古城鱗次櫛比的民居瓦房呈現出一片與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蒼蒼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