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名城 —— 荊州古城(1 / 3)

最古名城 —— 荊州古城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全國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是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祥地。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00多年,留下了豐厚的曆史文化遺存。

荊州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曆史聖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裏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

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這裏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襲秦製,漢武帝劃全國為13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

周厲王時期荊州始築城牆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人們時常說的俗語“大意失荊州”,典故就出在這裏。荊州作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保存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荊州古城。

距今五六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古城附近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很多處。無可置疑的史跡告訴人們,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

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小北門外的郢北村雞公山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晚期遺址。遺址內不僅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打製石器、石核和石器廢料,而且發現了豐富的遺跡現象,在遺址中部有數個由大量石器圍成的不規則形空地。雞公山遺址是一處長期使用並保存完好的石器製作場,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據《後漢書》地理誌記載,早在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荊州就已開始修築城牆。此後曆朝曆代都對城牆加以修繕。

春秋戰國時期,荊州古城牆曾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後成為江陵縣治所,出現了最初城郭。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後世所存的古城牆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的建築。古城的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

該城保存完整,有東南西北四個老城門以及一個新南門。城內有玄妙觀、關帝廟及鐵女寺等。荊州城北的紀南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得也較為完好。

楚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郢都”,因為城在紀山的南邊,也稱“紀郢”。西晉學者杜預在《左傳》的注釋中始將郢都改稱“紀南城”。

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後共400多年,楚國共有20代國王在此建都。在此期間,楚國還先後統一了近50個小國,勢力極大。楚國全盛時期,紀南城也成為楚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是當時南方的第一大都會。

紀南城址規模宏大,有7座城門。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處均為水門。水門缺口東側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

城垣四周環繞有護城壕遺址,城內已探出東周夯土台基幾十座,以中部偏東南處最為密集,當為宮殿區。其東側和北側還探出牆基遺址。

城內有三條古河道。冶煉作坊區在城西南部。宮城以西的陳家台曾發現兩座鑄爐,爐底和附近還發現有錫渣、銅渣、鼓風管和殘陶範等。

宮城北麵的龍橋河兩側,曾發現窯址、水井以及牆基、散水、下水管道等遺跡,並有大片瓦礫堆積,應是當時燒製陶瓦陶用品和市民居住生活的地區。

全城共有水井幾百口,以宮城以北的龍橋河兩側最多,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和木圈井。有的井底遺留一大陶甕,當為冷藏窖。出土遺物以陶瓦的數量最多,有筒瓦和板瓦兩類。

城內西北部發現兩處墓地,已發掘的均是春秋晚期的小型楚墓。城址四周分布著大量楚墓,僅江陵縣境內就發現楚墓群30多處,已發掘楚墓1000多座。地麵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古塚 800多座,多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晚期之交,與遺址的堆積和出土遺物的年代基本一致。這大體表明了古城的繁榮時期。

三國時期,荊州是爭霸的要津。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家分荊州。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取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

210年,周瑜死後,孫權采納了魯肅的建議,把自己所據的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占有荊州絕大部分的地盤。

在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一百二十回中,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荊州,曾經是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戰略要地。為了這塊不凡的土地,他們明爭暗抗,鬥智鬥勇,展開了一場場搏殺,從而為荊州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眾多遺蹤勝跡,如公安門、得勝街和洗馬池等。

公安門位於古城牆東南角,又稱小東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如今水門碼頭雖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碼頭之上的青石護岸欄杆,上下碼頭的石階仍清晰可辨。

210年,立營公安縣的劉備,從接替周瑜執掌帥印的魯肅手中僥幸借得荊州,並派關羽鎮守,他自己仍紮營公安。以後劉備每次經公安來到荊州視察防務,都要經過水路,由小東門碼頭登岸入城。

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曆史,後人就用劉備駐守之地的公安代稱小東門。年深日久,小東門稱謂淡化,公安門便成了慣稱。

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朝後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稱王,並建都,曆時100多年。

[旁注]

《後漢書》 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誌(司馬彪續作)。《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公元25年,下至220年間,共195年的史事。

杜預 字元凱,京兆杜陵,即陝西省西安人,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官至司隸校尉。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楚文王 楚武王子,羋姓,熊氏,名貲。公元前689年,熊貲繼武王位為楚國國君,是為楚文王。繼位時已人到中年,性格鋒芒畢露。

赤壁之戰 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三國演義》 全名《三國誌通俗演義》,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的小說,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曆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

曹操 (155年~220年),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今安徽省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的詩作史稱建安風骨。

孫權 (182年~252年),字仲謀,祖籍浙江富陽,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229年至252年在位。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在赤壁打敗曹操,天下三分的局麵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