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所建的另一處景觀是萬壽寶塔,也稱“接引塔”。該塔位於素有萬裏“長江第一磯”之稱的觀音磯頭上。是明藩遼王朱憲炯,遵太妃毛氏命為嘉靖帝祈壽而修建的。1548年動工,1552年建成。清代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間都曾有過修繕。
該塔向南,塔身以磚、石砌築,八角七級。塔基須彌座,塔身中空,每層都有塔門。底層塔門上置一石匾,楷書“萬壽寶塔”四字。第四層塔室內有一塊“遼王憲鼎建萬壽寶塔記”碑,字跡斑駁。塔內設螺旋式石梯。
萬壽寶塔塔額、枋、鬥拱皆仿木構建築形式,塔一層正中供一尊接引佛,莊嚴肅穆。塔身各層共飾有漢白玉雕刻佛像,塔身內外壁還共嵌有浮雕佛像磚、花紋磚和文字磚。
雕佛像或端坐、或肅立,各具風姿,據傳這些佛像都是嘉靖皇帝下詔各地敬獻,因而極具地方特色。字磚中所刻的漢、藏、滿文仍然清晰。塔頂置有銅鑄鎏金塔刹,上刻《金剛經》全文。
荊州城小北門西側有一段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
荊州城牆自1789年至1792年兩次大修後,保存有六座城門。城門的建造巧妙地形成了雙重城門,四重門防。雙重城門之間稱甕城。
甕城的巧妙設計體現了我國古代積極防禦的傑出軍事思想。甕城最奧妙之處是可以實施積極防禦,敞開甕城,誘敵深入,四麵圍攻,一舉殲之。
荊州城牆除上述六門外,1788年萬城堤決潰城之前,在城西南隅還有一門,名為水津門。萬城堤決之時,大水正是從水津門和西門湧入,導致城崩。後來乾隆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再造荊州城時,未再建水津門,僅恢複了西門。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了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甕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就是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兩人,洞中均有射孔。
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的敵人,可以從三麵射孔暗箭齊發,使敵人猝不及防。
1393年,朱元璋的第十二子,受封於江陵的湘王朱柏,由於篤信神仙,在這裏量地造林,營建新殿。第二年新殿落成,經過占卜,命名為太暉觀。太暉觀位於西門外,太湖港的北岸。其實,早在宋元時期這裏就建有草殿。
湘王畏罪自焚不久就被平反了,他的衣冠塚就位於太暉觀西側。後人經搶救性發掘,共出土文物600多件。
該墓為磚石結構,由前、中、後三室外加耳室組成,墓室前室外頂仿硬山式殿堂建築,青色“金磚”鋪麵,綠色琉璃瓦蓋脊,兩端筒瓦瓦當上裝飾有五爪龍圖案,墓室結構奇特別致,建築工藝精湛,與太暉觀交相映襯,共同構成湘獻王地上地下兩座王宮。
張居正故居位於古城東門內,是後人為了緬懷、紀念萬曆首輔張居正的場所,原名為“張大學士府”。由於曆史原因,其故居毀於戰亂。後人又重建張居正故居,並以其原有建築景觀布局。
在荊州古城西北的八嶺山上有一處規模龐大的古墓群。
八嶺山,又稱龍山。這裏風景優美,林木蔥鬱,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
山中古墓密集,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其中以楚墓居多。據史料記載,楚國有18位楚王、五代南平國五代帝王以及明代11個藩王均厚葬於山中。
位於八嶺山墓群的“遼王墓室”至今保存極為完好,現有的墓院牆,是八嶺山古墓群按土築方式修築的。院牆上部用帶卷草的花紋圖案磚出簷,上蓋大型筒瓦。
墓室是磚石結構,呈“王”字形,共分五室。墓室頂部為拱形頂。墓室牆裙為磨磚對縫,工藝精湛。室內地麵鋪有陶質方磚。
墓室的前、中、正殿還裝有大型石門和兩道木門,石門上有九排九行石製門釘。墓道蓋麵上刻有“故遼簡王之墓”六個大字,底麵上刻有遼簡王的生平。整個墓誌銘全被城磚密封。該墓在曆史上雖多次被盜掘,仍出土了100多件珍貴文物。
荊州城古老且曆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旁注]
康熙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曾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嘉靖 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朝使用嘉靖年號共45年。嘉靖尊道教、敬鬼神,當上皇帝以後,還要全體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發財。嘉靖迷信丹藥方術,經常吞服假方士們煉製的丹藥。終於在1542年釀成了曆史上罕見的宮女弑君的“壬寅宮變”。
《金剛經》 是佛教的重要經典,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傳入我國後,自東晉到唐代共有六個譯本。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朱柏 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二子。1378年受封為湘王,1385就藩於荊州。天性好學,招納俊義,誌在經國。1399年,有人告發朱柏謀反,皇上下詔命其赴京師詢問,朱柏恐懼,自焚而死,時年29歲,諡曰戾。
衣冠塚 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並沒有葬有死者遺體的墓葬。這是因為死者的遺體無法找到,或已經葬在另一處,再於某地設衣冠塚以示紀念。衣冠塚其中一類墓是墓中有主人遺物的象征性墓葬。還有一些墓中則連衣冠也沒有,純屬象征性的墓葬。
墓誌銘 古代一種悼念性的文體,一般由誌和銘兩部分組成。誌多用散文撰寫,敘述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對逝者一生的評價。但也有隻有誌或隻有銘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寫的,也可以是別人寫的。墓誌銘通常分為 “誌”和“銘”兩部分。
關公 (約160年~219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名關羽。東漢末年著名將領,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關羽去世後,他的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曆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
張居正 (1525年~1582年),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諡號“文忠”,漢族人,祖籍安徽鳳陽,湖北江陵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我國曆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閱讀鏈接]
卸甲山位於荊州古城西南城垣上。傳說關公勝利凱旋曾在此地卸甲。而擲甲山位於城垣西北隅,與關公“大意失荊州”有關。
相傳,當年關公鎮守荊州時,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即荊州城,荊州告急,關公聞訊,急率真兵回救,趕至城下,方知守城將領糜芳等已獻出城池,投降東吳。
關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脫下鎧甲,猛地拋擲到西北城垣上,然後率部西撤。於是,後人稱此處為“擲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