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名城 —— 荊州古城(2 / 3)

[閱讀鏈接]

在荊州城大北門金水橋外有一條街道,叫得勝街。這條街道連同洗馬池都是大有來頭的。

傳說,當年關羽鎮守荊州時,曾在沔水與曹軍遭遇,並展開激烈的戰鬥。關羽水淹七軍,獲得勝利。隨後,關羽班師凱旋進城,沿街百姓自發聚集街道兩旁歡迎得勝的將士。一時間,鞭炮聲聲,鼓樂陣陣,載歌載舞。

關羽得勝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喜不自勝,進城後,看到他的坐騎赤兔馬滿身征塵,頓生憐惜之情。關羽見北門內東側有一個清澈見底的池塘,便策馬而至,親手為赤兔馬洗滌。百姓親眼目睹此景,甚為感念,遂將此塘謂之洗馬池。

唐代始建玄妙觀和兩座寺院

唐朝時期,荊州被作為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荊州在我國漫長曆史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展與進步。

這一時期著名的建築有鐵女寺、開元寺、玄妙觀以及荊州古城牆等。

鐵女寺建於629年,距荊州古城北門樓隻一箭之地。據江陵縣誌記載,當時江陵府冶鐵監官孫坤,坐事陷獄。他兩個女兒舍身救父,一同投入冶鐵爐中,化為兩尊鐵女。

皇上被鐵女的孝心打動,釋放了孫坤,並昭賜立祠祭祀,取名“鐵女祠”。對於此事,明代遼王朱植藩封荊州時所撰的《鐵女寺碑記》中有詳細記述。

隨著年代的久遠,鐵女寺廟幾次毀損。元代末年,世道不寧,民不聊生,鐵女寺坍塌。到了明代洪武年間,遼王朱植改藩荊州後才重新修建了此寺。

門內赫然兀立大石碑,正麵為一巨大“佛”字,背麵就是朱植的《鐵女寺碑記》。二鐵女置於大雄寶殿內,其形態模糊,如坐似立。鐵女寺規模雖算不上宏大,但其特有的來龍去脈和古建勝跡卻使其魅力獨具,香火、遊人不斷。

現存建築是明朝代修建的,包括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彌勒殿、韋馱殿和藏經樓。寺內供奉兩尊鐵像,傳說就是兩位鐵女原身所熔,甚是生動。寺內供有舍利,一部血書《妙法蓮華經》。

開元觀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後代屢有修葺。現在所存的建築多是明、清兩代所建,中軸線建築山門、雷神殿、三清殿、天門和祖師殿等都保存很好。

山門是木構門樓式建築,廡殿頂,上簷施一鬥二升交麻葉出四翹鬥拱,下簷施六棲出三翹鬥拱,三門道造型莊重秀麗。山門外東西兩側有大石獅各一座,顯得十分威嚴。

玄妙觀與開元觀建於同一時期。玄妙觀名稱曾多次變更。1009年,宋真宗下詔更名為天慶觀。1297年,元成宗複改為玄妙觀。1339年,元順帝賜題“九老仙都宮”。清代為了避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名為元妙觀。

古觀原由山門和六座殿閣組成。六殿閣分別名為四聖殿、三清殿、玉皇閣、玄武閣、聖母殿和梓潼殿。前四殿依次成直線排列。

四殿中最後一殿玄武閣置於高台,台東為聖母殿,台西為梓潼殿。後來剩下三重建築,前為玉皇閣,中為三天門,後為置於崇台之上的玄武閣,均為1584年重建。

荊州古城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但荊州古城牆卻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

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

古城垣包括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和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五代磚城疊壓城牆。由此可見,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

到了元代,荊州被作為荊湖行省的省會。此後,曆代皆有發展。

[旁注]

朱植 (1377年~1424年),朱元璋的第十五個兒子。1378年封衛,1392年改封遼,就藩廣寧州。朱植在位48年,諡號簡,由兒子朱貴烚繼承王爵。

山門 寺院正麵的樓門。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後來人們把寺院泛稱山門。

《妙法蓮華經》 簡稱《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釋譯,收錄於《大正藏》。以蓮花為喻,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和完美。《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宋真宗 (968年~1022年), 趙恒,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名趙恒,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崩,在位25年。澶淵之盟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

[閱讀鏈接]

據江陵縣誌記載,當時江陵府有位叫孫坤的冶鐵監官,蒙冤入獄以後。孫氏的兩個女兒痛父蒙冤,投告無門,兩人一起投入冶鐵爐中,化為兩尊鐵女。皇上聞聽此事後,被鐵女的孝心打動,釋放了她們的父親,並昭賜立祠祭祀,取名“鐵女祠”。

最初,鐵女祠是供奉符合儒家標準的女性人物的祠殿。後來,祠中請進了佛菩薩,就改稱為“寺”。成了既供鐵女又禮佛,融儒、佛兩教於一爐,獨具特色的道場。此事在明代朱植所撰的《鐵女寺碑記》中有詳細記述。

元明清時期古城再度繁榮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曆史文化。到了明代洪武年間,這裏成為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代以後,這裏一直是州、縣的治所。

提到荊州古城,人們就會想到城上三山。其實,城上三山是人們對荊州古城內城垣上三個帶“山”的地名的習慣統稱,三山是指鬆甲山、卸甲山和擲甲山。

城上三山實際上就是三個土台,隻是與關公鎮守荊州密切相關,故而得名。後人在三山上建祠以祭祀關公,祠堂後來均已毀圮。

據清代乾隆時期的《江陵縣誌》記載,鬆甲山位於東北城垣上,傳說關公曾經在此地鬆甲小憩。又傳1395年,楚王朱楨、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勝凱旋時,荊州知府應伯和在雄楚樓設宴犒勞。

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傳說關公凱旋曾在此地卸甲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間,卸甲山改稱餘烈山,並修建關廟,嘉慶皇帝曾親書匾額“威震華夏”四字懸於其上。

三山冠“鬆甲、卸甲、擲甲”之名,皆取“釋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達了自古至今荊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共創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到了明朝及以後,荊州越發得到朝廷的重視。在這一時期修建了眾多的古跡。如關公館、萬壽寶塔、荊州城牆、張居正故居、古墓群等。

1396年,明代政府出資修建了關公館。關公館也稱關帝廟,位於荊州古城南門關廟舊址。關廟舊址既是關羽鎮守荊州10多年的府邸故基,關羽曾在這裏總督荊襄九郡諸事十多年。這裏也是關羽後代世襲江陵的地方所在。

整個館宇仿照原關廟風格,殿宇分為儀門、正殿、三義樓和陳列樓=。正殿和三義樓分別供奉著關羽和桃園結義劉、關、張三人的巨型塑像。

廟內現存明代萬曆年間栽植的兩株雌雄銀杏樹,關羽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槽等珍稀文物。關公館於明代萬曆年間重建,清代又有兩次重修並擴建。

荊州關帝廟自建成以後,規模不斷擴大。到了1735年,廟內除了奉祀關羽外,他的曾祖、祖、父也都受祭祀,他的兒子關平、部將周倉及楊儀、馬良都一起受祭祀。一時間,荊州關帝廟廟宇森嚴、規模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