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控製職業噪聲危害的技術途徑主要有三條:
噪聲源的控製
以無聲或者低聲的工具代替高噪聲的工具。例如,用液壓機代替鍛造機;用焊接代替鉚接等。
噪聲傳播的控製
吸聲:用多孔、透氣的材料裝飾在房間內。
消聲:消聲器安裝在設備的氣流管道上,減弱空氣動力性噪聲。
隔聲:將發聲的物體封閉起來。
隔振:在振動設備上設立隔振裝置,消除輻射噪聲。
阻尼:用阻尼材料塗在噪聲輻射體的表麵,增加聲能的消耗,降低噪聲。
噪聲接收的控製
使用耳塞、耳罩、防聲帽盔等隔聲,隔聲效果良好。安排休息時間,使勞動者暫時脫離噪聲環境,減輕噪聲危害。
衛生保健措施
接觸噪聲的勞動者應該進行定期體檢。對聽力下降者,予以治療,重症者調離崗位。有明顯的聽覺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經係統器質性疾病者,不準參與有強烈噪聲的作業。
對某一具體的噪聲問題而言,采用何種方法來解決。要看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在經濟條件和技術上可行的情況下,應鼓勵優先考慮采取工程措施,從聲源或傳播路徑上來降低生產場所的噪聲。但是,尚有許多場所,從經濟或技術上考慮,目前還不可能采用聲源降噪或聲傳播路徑降噪的措施,這些場所應及時采用個人防護措施來控製噪聲的危害。再如,有些車間的機械設備或管道很多、很複雜,而受噪聲影響的操作工人卻較少,這種情況下,暫考慮使用個人防護的辦法來解決噪聲問題要經濟得多。另外,還有些地方雖然在聲源上或聲傳播路徑上采取了一定的降噪措施,但噪聲級仍未能降到85分貝(A)至90分貝(A)以下,其所遺留的問題應當借助護耳器來補充解決。
在控製職業噪聲危害方麵,護耳器目前在世界範圍內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用麵很廣。即使在業餘活動的場合,隻要有強噪聲存在,護耳器也可大派用場。使用護耳器是一種既簡便又經濟的辦法。國外有關噪聲的法規標準一般都明文規定:在噪聲達到或超過90分貝(A)的場合,工人必須使用護耳器;任何人(包括工廠的上司、來廠參觀的貴賓)隻要進入該場所,也都必須佩帶上護耳器;對那些對噪聲較敏感的工人,即使在85分貝(A)至90分貝(A)的環境下工作,也必須使用護耳器。
護耳器主要包括耳塞與耳罩。目前在國外較為流行使用的是一種慢回彈泡沫塑料耳塞。這種耳塞具有隔聲值高、佩帶舒適簡便等優點。
護耳器的使用在我國遠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許許多多的地方早就應當使用護耳器,但至今仍沒有采用。因此,應當提高對使用護耳器意義的認識。
職工意外傷亡事故的處理
職工顱腦受傷後的救護
頭腦受到外力打擊引起的外傷,即顱腦外傷,是比較嚴重的損傷,甚至死亡。臨床症狀為昏迷時間長,或者二次昏迷,頭劇烈疼痛,嘔吐等。
遇到顱腦外傷患者,應火速送附近醫院,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
職工腹部受傷後怎樣救護
腹腔內有肝、脾、胃、腸、膀胱等器官。腹部外傷時以上髒器有受到損傷的可能性,腹腔內出血和腹腔炎容易造成死亡。
腹部外傷的症狀為劇烈腹痛,麵色蒼白,脈搏細弱,排尿困難等。
腹部外傷應立即送往醫院救治。若有內髒脫出,應先用幹毛巾或者紗布蓋好,用一飯碗扣住毛巾後,再送於腹部包紮。
職工骨折後的救護方法
骨折的急救方法為:保持呼吸道順暢,防止休克,有大出血者,立即止血,不要運送骨折未固定的患者。運送脊椎骨折患者時,要注意防止損傷脊髓;開放性骨折,局部要消毒處理,拿紗布把傷口裹好,暴露在外的骨頭不能送回組織內。
職業中毒的原因和預防
在工業生產中所遇到的化學物質,有些對人體有一定毒性,稱為“生產性毒物”,如果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就有可能侵入人體,產生不良影響,以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病變,也就是說,在生產勞動中,由於使用或接觸有毒物質,引起人體器官或組織發生的病變,稱為“職業中毒”。在生產環境中由於受職業中毒危害因素的作用,從而引起的疾病,叫“職業病”。因此,對職業中毒須嚴加防治和預防。
職業中毒的原因
在生產環境中,毒物常以粉塵、煙塵(比粉塵更細的顆粒)、氣體、蒸氣或霧滴的狀態出現,在防護不嚴或意外事故等異常情況下,在生產、使用、運輸等過程中,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成為引起職業中毒的原因。但是,毒物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條件,並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1毒物的毒性。
毒物的毒性主要決定於它的化學結構。有的毒物隻用幾十毫克就可以產生中毒作用,稱為“劇毒”物質;有的則需幾克或幾十克,稱“中等毒”或“低毒”物質。因此,在生產中常采用某些低毒物質代替毒性大的物質,譬如在合成農藥殺蟲劑時,常設法改變其化學結構,以尋找殺蟲效力高、對人畜毒性低的農藥。此外,有些毒物如乙二醇,雖毒性較高,但因其不易揮發,在生產中造成中毒機會較少。所以,在預防工作中應先解決毒性大而易揮發的物質的防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