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述初步處理後,中毒局部如皮膚,用可溶解芥子氣的溶劑如煤油、酒精或中和劑水溶液如漂白粉、過氧化氫浸潤棉球吸去毒液,但需注意勿與周圍健康皮膚接觸。中毒皮膚的水皰應在無菌條件下剪開,放出毒液,再用浸泡蘇打水的紗布包好。對呼吸道中毒嚴重者,應予以吸氧,常用1∶1000高錳酸鉀溶液漱口。對於劇烈咳嗽者,可使用祛痰劑。發生肺水腫者,還可靜注高滲葡萄糖液。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3預防方法。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佩戴防毒麵具。若暫時不具備防毒麵具,也可用紗布、棉花浸潤下列任何一種解毒溶液製成簡單的麵具代替。碳酸鈉1份,硫代硫酸鈉4份,甘油1份,熱水9份;烏洛托品70克,碳酸鈉30克,水80毫升。
以上兩種液體對於一般毒氣如氯氣、光氣、芥子氣、路易氏毒氣皆有防禦作用,但作用持續時間不長,必須經常更換。
神經性毒劑中毒的急救措施
神經性毒劑都含有磷。由於其對人畜毒性劇烈,又無特殊色、味且便於製造和使用,因此,多被用於戰爭或恐怖活動中。
1毒理作用。
本類毒劑係膽堿能神經毒劑,主要是抑製體內膽汁酶的活性,致使膽堿酯酶不能水解乙酸膽堿,造成乙酸膽堿大量蓄積,使得由膽堿能神經支配的器官活動過度增高,以副交感神經機能亢進最為突出。
2中毒表現。
中毒症狀出現的早晚與中毒方式及中毒量有密切關係。本類毒劑可通過蒸氣態和液滴態兩種形式引起中毒。中毒症狀可按毒理作用分成以下幾種:
(1)毒蕈堿樣症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瞳孔縮小,大量出汗及流涎,肺水腫,呼吸困難,血壓上升等。
(2)鹽堿性症狀:主要表現為肌肉的震顫、抽搐,肌張力減退,尤其是呼吸肌,嚴重時可致麻痹。肌肉震顫開始往往以麵部小肌肉群為主,肋間肌肉的震顫也多能見到,大肌群的震顫較少發生。
(3)中樞神經係統症狀:頭痛頭暈,煩躁不安,昏睡,嚴重者陷入昏迷。
3現場急救。
呼吸道吸入者,應立即離開現場,至空氣新鮮流通的地方,有條件者可吸入氧氣;如係皮膚黏膜沾染,應立即脫去衣服,並用肥皂或其他堿性溶液充分洗淨;毒物已經消化道進入者,應立即用堿性溶液(小蘇打水、淡肥皂水)洗胃、催吐等。應用特效拮抗物,如阿托品等;同時使用膽堿酯酶複活劑,如解磷定、氯磷定、雙複磷等。在使用阿托品及解磷定等針對中毒原因及主要症狀的藥物時,也不可忽視其他嚴重緊急症狀,如肺水腫、呼吸困難、精神煩躁、水電解質失衡、感染等。
地下室建築內窒息的急救措施
一些建築設計不合理的地下室、防空洞、貯藏室等由於通風條件差,其空氣成分與外界大氣成分有很大差別。離地麵越遠、通風越差,其中的貯藏物發生腐爛或火災時,其空氣的變化也就越大。地下建築中的氣體成分、比例的改變,基本上表現為下列三個方麵:氧氣含量顯著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其他有毒氣體的產生。
人若進入氧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增高的地下建築內就可能引起缺氧窒息,如果裏麵還含有其他有毒氣體,則危害更大。
1中毒表現。
中毒症狀主要是缺氧窒息。一般表現為頭暈、頭痛、耳鳴、眼花、四肢軟弱無力,相繼有惡心、嘔吐、心慌、氣短,呼吸逐漸急促,變得快而淺。隨著缺氧的加重,意識逐漸模糊,全身皮膚、嘴唇、指甲處呈現明顯的青紫,血壓下降,瞳孔散大,病人陷入昏迷狀態。最後因呼吸困難,缺氧窒息而死亡。
2急救處理。
首先使患者脫離中毒環境,轉到地麵上或通風良好的地方,然後再做其他有關處理。
在消防人員深入到地下建築以前,最好先測試一下其中的空氣成分;若在緊急情況下,沒有現成的儀器,則可取一蠟燭點著,用繩索慢慢地吊入下麵,從火著、火滅來判斷情況,循情進入。
根據測定情況,決定是先進入或是先改善地下建築的空氣狀況。可使用鼓風機等促進通風,切忌盲目入內,這樣既救不了別人,又害了自己。
經過通風處理後,救護人員方可入內救人。但為了保障安全,預防意外發生,仍需用安全繩、導引繩等;若用防毒麵具,則更為理想。
救出的人員,應立即移至空氣新鮮、通風良好的地方,鬆開衣領、內衣、乳罩和腰帶等。對呼吸困難者立即給予氧氣吸入,或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必要時注射呼吸中樞興奮劑。對心跳微弱不規則或剛停止者,同時施行胸外心髒按壓、注射腎上腺素等。
救援者本人進入地下建築內後,若感到頭暈、眼花、心慌、呼吸困難等,應立即返回,以免中毒。即使佩戴防毒麵具,也應嚴格計算時間,切勿大意。
坍塌事故的急救措施
坍塌事故主要指正在搭設和使用中的腳手架發生整體或局部倒塌;模板支撐係統達不到承受要求,或堆料超過模板支撐係統的承受能力所引起的模板結構坍塌;建築結構設計錯誤,或施工時不按圖施工以及違反施工規範的技術和質量要求所引起的建築結構的坍塌等造成的人體損傷。坍塌事故現場一般傷員較多。
1傷害類型。
(1)直接機械型損傷:這是坍塌事故造成的嚴重後果之一,會引起傷者頭顱損傷、胸腹部內髒穿孔或破裂出血,也可能出現截癱(脊椎骨折斷)或四肢骨折。
(2)掩埋窒息:由於坍塌土石堵塞呼吸道,致使不能呼吸,從而導致大腦缺氧引起死亡。
(3)擠壓綜合症:這是機體受坍塌土石擠壓後引起的一係列機體功能改變,如肌肉壞死等,嚴重者可危及傷者生命。
2救護方法。
(1)將被壓埋的人扒出來後,不要輕易移動他們,應該先檢查呼吸和心跳,如果停止了,應立刻進行急救,檢查他們的口、鼻內有無堵塞物。如有,應立即清除,隨後做口對口人工呼吸。
(2)檢查傷者脊椎是否被折斷,發現有骨折、外傷性出血時,應立即予以固定和止血。
(3)壓埋時間不論長短,都要喂其服下堿性飲料。現場沒有堿性飲料時,可以口服淡鹽水。如果不能口服,可經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150毫升,則效果更好。
3坍塌事故的急救
發生房屋倒塌事故,人被埋住或壓住時,首先應該大聲呼救,同時仔細觀察周圍狀況,考慮合適的脫險方法。在未完全了解自己所處環境的情況下:
(1)千萬不能隨便移動身旁的障礙物,因為拿掉一些小的障礙物,有可能會掉下更大的東西。
(2)應防止因灰塵嗆到而窒息,應對的方法是用毛巾、幹帕、衣物等捂住口鼻,以減少灰塵的吸入量。
如果確定無法自救,則應保存體力,等待救援人員到來。也可設法擴大周圍空間,清理埋壓在身體周圍的碎物,或尋找利器,如鐵釘、小刀、木棍、鋼筋等,鑿通氣孔。在得知外麵有救援人員時,要立即設法取得聯係,切不可盲目地大喊大叫,消耗體力。一般通知外界人員的方法是利用可敲擊物,以聲報警。
如果有脫險的可能,最好朝著有光線和空氣的地方移動。身體不要緊張,要放鬆,否則,很難通過狹窄的地方。頭朝下往下滑行時,不要將兩手都放在前麵,一隻手要放到身體的側麵,這是防止身體失去平衡的必要措施。兩手交替抱住胸部,用胳膊肘滑下去效果較好。
臥下爬行時,用胳膊肘交替地撐著身體匍匐前進,或者將胳膊肘緊貼身體,把手放在肩的下邊朝前爬行。
傷員的搬運方法
在現場對傷員和急危重患者進行初步處理後,就需要把他們及時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搬運工作也是救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做得及時準確可使傷員和急危重患者及早獲得正規治療,減少痛苦。如果搬運不當,則會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神經、血管損傷或致殘。因此,搬運傷員時應十分小心。
1徒手搬運法。
當現場找不到搬運工具,而轉運路程又較近、傷員病情較輕時,可采用徒手搬運法。常用的徒手搬運法有單人徒手搬運法、雙人搬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