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等表演指導 4.(1 / 2)

魔術等表演指導 4.

繞口令的訓練和表演

繞口令的概述

繞口令是我國一種傳統的語言遊戲,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於是將若幹雙聲、疊詞詞彙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妙趣橫生。

繞口令是民間語言遊戲,將聲母、韻母或聲調極易混同的字,組成反複、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氣急速念出。

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後各部分的異周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聲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的關係,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使得一些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

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續成句子,教兒童念、誦。

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耳口相傳,流傳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一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更加妙趣橫生。

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繞口令的特點

繞口令的特點是將若幹雙聲、疊韻詞彙或者發音相同、相近的詞語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一起,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形成一種讀起來很繞口,但又妙趣橫生的語言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繞口令是語言訓練的好教材,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可以避免口吃,更可作為休閑逗趣的語言遊戲。

如:“山前有個嚴圓眼,山後有個楊眼圓,二人山前山後來比眼;不知嚴圓眼比楊眼圓的眼圓,還是楊眼圓比嚴圓眼的眼圓。”有一首《算卦的和掛蒜的》,聽起來也很有韻味:“街上有個算卦的,還有一個掛蒜的。算卦的算卦,掛蒜的賣蒜。算卦的叫掛蒜的算卦,掛蒜的叫算卦的買蒜。算卦的不買掛蒜的蒜,掛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

繞口令的結構

1.對偶式

兩句對偶,平行遞進,如《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要想說對四,舌頭碰牙齒;要想說對十,舌頭別伸直;要想說對四和十,多多練習十和四。”

對偶式的繞口令最有名的是民間流傳的繞口聯,如:“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這副繞口聯同音異義,頗為繞口,實屬巧對妙聯。“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來想如來,非如來如是如來。”上聯下聯各列出四個“自在”和“如來”,而四次出現的含義各不相同,耐人尋味。

2.一貫式

一貫式的繞口令一氣嗬成,環環相扣,句句深入,如:“遠望一堆灰,灰上蹲個龜,龜上蹲個鬼。鬼兒無事挑擔水,濕了龜的尾,龜要鬼賠龜的尾,鬼要龜賠鬼的水。”“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灰化肥發黑揮發會發灰。”“一麵小花鼓,鼓上畫老虎。寶寶敲破鼓,媽媽拿布補,不知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