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等表演指導 3.(1 / 2)

魔術等表演指導 3.

朗誦的訓練和表演

朗誦的概念

朗誦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彙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朗誦的特點

1.朗誦是一種“說”的形式

朗誦是將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有聲語言形式的一種活動,屬於“說話”的範疇。要求朗誦者將文字符號通過發音器官“說”出來,因此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

2.朗誦是一種“讀”的形式

朗誦是一種語言的輸出形式。因為朗誦者隻有通過視覺“看”到文字並將之轉化為相應的語言形式才能進行朗誦。朗誦中除了眼、腦以外,還有發聲器官的參與。從朗誦的目的來看,朗誦除了要獲取信息,有時還是為了傳遞信息。

3.朗誦是一種“聽”的形式

朗誦者在朗誦的時候,將無聲的文字符號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在這一連續的過程中,朗誦者本身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會聽到自己發出的語言信息。

我們可以看出,朗誦是一種多感官並用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形式。因為朗誦需要用眼看文字符號,因此是一種閱讀的輸入形式;朗誦又需要用嘴來說,因此又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又因為朗誦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輸出形式,朗誦者本身又會聽到自己所發出的語言信息,所以朗誦還是一種語音輸入形式。

看和聽表明朗誦是一種語言輸入形式,而說又表明朗誦是一種語言輸出形式。總的來說,朗誦是一種語言信息處理和轉換的過程。對視覺感知的語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將信息內容轉換為口語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人的言語觀察、言語聽覺和言語動覺都能得到鍛煉。

朗誦前的準備

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作活動。這種再創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

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係列的準備工作。

1.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幹癟枯燥的書麵語言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2.把握作品的內容

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

要準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深入的理解。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需要透過字裏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其次,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2)深刻、細致的感受。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裏“擠”情、“造”性。

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3)豐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像親眼看到、親身經曆一樣。

以陳然《我的自白書》為例,在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的同時,可以設想自己就是陳然,當時正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我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飽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動搖。當敵人把一張白紙放在我麵前讓我寫自白書時,我滿懷對敵人的憤恨和藐視,滿懷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自豪地寫下了“怒斥敵人”式的《我的自白書》。這樣通過深入的理解、真摯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使己動情,從而也使人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