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表演指導 3.(2 / 2)

舞蹈的表演方法

舞蹈,是以人的肢體動作為基礎表達工具的一門表演性藝術。舞者自身所具備的肌肉控製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和肢體動作的表現能力是從事舞蹈表演的前提條件。

1.用身體進行表演

如何訓練及掌握一個由舞者自我控製的並可任舞者隨心所欲去施展動作的身體,就成了包括專業表演人員在內的所有舞蹈學習者所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大課題。

眾所周知,無論是古典舞基訓、芭蕾舞基訓,還是現代舞的基訓,都能為舞者的肢體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增強肢體協調性,為學習和掌握高難技術技巧作鋪墊,是通往舞蹈藝術殿堂的第一步台階。而正是在這一階段,我們將麵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使學習者進入“放鬆”狀態,則凸顯其中。舞蹈訓練剛開始時,即要求學習者的身體從自然、鬆弛的狀態中,有意識地使肌體、肌肉向裏收縮,向上延伸。

譬如,芭蕾舞基訓的要領“開”“繃”“直”“立”四個字,可以說是精辟地闡釋了個中意義。

通過肌肉的“外旋上拉”,形成軀體的直立感、挺拔感,這是從事舞蹈藝術最基本的形象條件。

多數學員在訓練過程中會將此意識不斷強化,甚至出現“過頭”的現象。但如果在這一階段不注意把握“放鬆”,就容易造成身體僵硬,使肢體在運動中形成與軀幹之間的分離感。這主要表現為身體的各關節部位,其中,以胸、肩部尤為明顯。“舞蹈是由感情產生的運動”,是“身體的一種有節奏的運動”,舞蹈的姿態是整個人體協調運動的產物,舞蹈者通過頭、眼、頸、手、腕、肘、臂、肩、身、胯、膝、足等部位的協調活動,構成有節奏感的舞蹈動作、姿態,直接表達人的內心活動,反映社會生活。

舞蹈的動作包括上身的舞姿和下身的舞步。最早的原始舞蹈動作,大部分是模擬生活的外在形態,通過對飛禽走獸的模仿和農耕狩獵等動作的再現,抒發人們對生活的激情。

我國源遠流長的民間舞其中許多動作來源於生活,如撲蝴蝶、捕魚、推小車、射雁、雙飛燕等動作,它們雖經過藝術美化和變形,但仍然能顯現其生活形態。

另外,還有不少動作,僅僅表達人的內心情緒,它並沒有具體實際的生活內容和生活依據,而是一種單純的情感表達,如我國的《紅綢舞》和芭蕾舞劇《天鵝舞》中雙人舞的一些動作和群舞動作,這種抒情動作富於象征,也被稱之為“抽象性舞蹈活動”。舞蹈的語言主要運用這兩類動作組合而成。造型是由舞蹈家從生活的動的規律出發,根據舞蹈規律進行提煉、加工,反映人物的感情、氣質和神態的外在形態,是具有內在含義的一種神形兼備的融合體。

無數動中有靜的舞姿流動和靜中有動的亮相,構成了特有韻味和風格,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舞蹈形象。如舞劇《絲路花雨》中英娘反彈琵琶的舞蹈動作組合的造型,充分表達了英娘天真、淳樸的性格和敦煌舞姿的神韻。能力、氣息、體態這一係列的訓練目的得以達到後,就需準確地捕捉動作感覺,以此來強調肢體的表現力。作品與演員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說,一個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演員來體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二度創作”。

2.融入情感進行表演

舞蹈的表情是通過麵部的表露、手臂的傳情、胴體的擺扭、足部的移動來統一表達人的內在情感,它對揭示人的內在心理活動、表現多種情緒變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表演舞蹈和舞劇時,演員的眼神的作用特別重要,它通過眼睛表露出特定的心理狀態,如我國漢族舞蹈十分講究訓練眼的表情,並且分有喜眼、嗔眼、怨眼、怒眼、哀眼、愛眼等多種表情。舞蹈的表情不單由某一個動態部位來體現,如果眼的表情沒有身體其他部位相配合就很難完整表達豐富的內心感情和準確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韻。同時,當每一個舞蹈動作都充滿了表情之後,整個舞蹈的表現力就得以實現,這即是舞蹈表情的魅力所在。

演員進行“二度創作”,光解決身體方麵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他還需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以達到對作品、對音樂的深刻理解,跟隨舞蹈情節或者情緒的轉變來完成舞蹈動作,進行速度方麵的處理,在動與靜、快與慢之間營造情感表現的張力;同時,根據作品的內涵和音樂所傳遞出來的情緒及動作的特點,找出與之相符的特定的動作感覺,從而將自己融入作品之中,塑造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