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製品 3.(2 / 3)

那時吃酒已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酒漿與酒糟同吃,這種酒叫“醪糟”,就像今天江南的“酒釀”,大概屬於甜酒;一種是酒精,是用布把酒糟擠濾掉,隻飲酒漿,這種酒叫“湑”,就像今天的黃酒。

連酒糟一起吃,在遠古時期不僅節約,而且也較可口。當時燒、炒、煮等穀物加工方式大都十分簡陋,保存熟的或半熟的穀物更是乏術。將它們釀製成酒倒可能是一種簡便的有效方法。吃這種酒糟不僅能暖身飽肚,而且還能興奮精神和舒暢身體。這種連酒糟一起吃的習俗,至今仍在許多民族和地區中保留著,許多人愛吃酒釀即是一例。

當時有一種較特別的酒,叫作“酎”。其製法是以酒代替水,加到米和曲中再次發酵以提高醇度,如此重複兩次而釀成酎。這種酒較濃醇,深受歡迎。這種采用重複發酵的方法來提高酒的濃度,是當時釀酒技術的一項重要創新,此後得到了推廣和發展。

《禮記·月令》有一段介紹當時釀酒工藝的6項經驗之談:

精選釀酒原料;選擇適當的季節製曲造酒;再用生水泡浸穀物和加熱或炊熟穀物,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保持用水和用具的清潔。

選擇香美的水釀酒;發酵用的和盛酒用的陶器必須完好,不得有滲漏之弊;炊米和發酵時必須火候、溫度適當。

隻有注意抓住上述6項操作要領,才能保證釀出佳釀,負責釀酒生產的大酋應該監督上述操作要領的執行,千萬不要疏忽大意,出現差錯。這些經驗是完全符合釀酒生產實際的,所以得到後人的高度重視和借鑒。

關於我國古代製曲技術的記載,還有晉代嵇康所著的《南方草木狀》,其中記載了兩廣的“草曲”。製作方法是把米粉

與多種草葉混合,以豆科植物野葛汁和淘米水攪拌,揉成團,放在蓬蒿中,於蔭庇地方放置一個多月就製成了。它是用來釀造糯米酒的。

至南北朝時,農學家賈思勰撰著的《齊民要術》中有4篇專門介紹釀酒,共記載當時北方的12種造曲法,並按釀造的效能把酒曲分成3等:釀酒用的“神曲”5種,“白醪曲”和“女曲”各一種,“笨曲”,它們都是以小麥為原料的黃酒曲。

賈思勰對釀酒的原料、原料的預處理、釀造溫度的控製、水質和原料與水的比例以及對釀酒的主要條件也都一一地作了總結。

他強調:要將原料淘洗幹淨;釀造時要分批添加原料,逐級發酵,以調控發酵的溫度,特別是在發酵熱度高時要及時把醪舒展開;釀酒用水以水脈平穩的河水第一,甜井水次之,而忌用堿水;原料與水的比例則必須依酒曲的質量而定,曲好則投水量要大。

賈思勰已了解到發酵溫度過高會使酒變酸。可見1400年前我國的造曲法和釀酒工藝已經有了極豐富的經驗和很高的水平。

此外,北宋時期藥學家朱肱寫了一本《北山酒經》,其第二、第三兩卷是專門介紹南方造曲法和釀酒法的。它記錄了13種曲的製法。

分為3類:第一類叫“罨曲”,把生曲放在麥秸堆裏,定時翻動;第二類叫“風曲”,用樹葉或紙包裹著生曲,掛在通風的地方;第三類叫“抱曲”,將生曲團先放在草中等到生毛發黴後把蓋草去掉。

這些曲分別以麥粉、粳米、糯米為原料,都摻加了一些草藥,如川芎、白術、官桂、胡椒等,可以調節酒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