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手工業中記載最多的是製鹽業。古代鹽是關係民生的大事,所以酈道元很重視。《水經注》中記有海鹽、池鹽、井鹽、岩鹽 等多種。
卷第三十三篇中記載了四川井鹽的位置、數量,並說“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可見四川井鹽的質量是較高的。
卷第六篇《涑水注》記載了當地的池鹽。池鹽在今山西省西南的安邑一帶。從先秦時代開始,這種池鹽就行銷中原廣大地區,有的商人就靠販運池鹽發家致富。
這裏的產量相當穩定。而且提取方便,所謂“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所以長盛不衰。
《水經注》的記載與其他史書的記載互相映照,不難看出,安邑池鹽在中原地區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經注》把漢代與北魏鹽池做了比較,這種資料是很珍貴的,對我們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鹽池也有現實意義。
《水經注》對沿海鹽場的分析和采製也記述得很普遍,卷第九篇記載了今渤海沿岸的鹽場。全書共記鹽礦、鹽場20多處,包括了當時國內的著名鹽產地,有的地方還帶述了境外的岩鹽。
在陸路交通並不很發達的古代,水運是很便捷的交通方式。《水經注》所記河道,大多都涉及航運。而峽穀、險灘就成為航道中的險段。如卷四記黃河在砥柱山以下,“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
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卷第四十篇記浙江在壽昌,“建德八十裏中有十二瀨,皆峻險,行旅所難。”
《水經注》對陸路交通也同樣重視,書中記載了當時許多國際陸路通路:
卷第一篇的蔥嶺、天竺道通向北印度、中亞地區;卷第三篇的雞鹿塞道通向漠北草原;卷第二十七篇的通關勢為溝通關中和漢中的要道;卷第三十六篇記述了現在雲南省曲靖縣境內一段叫降的道路:“降賈子,左擔七裏。”
這裏的商販為走山路,要用肩擔走七裏不能換肩。“左擔七裏”,隻4個字就把山路的險窄勾勒出來了。
大量水陸交通道路必然形成許多道路交叉點,注文中相應出現了大量的橋梁和津渡,共達200多處。《水經注》中出現的橋等形式很多,有石拱橋、木橋、索橋、浮橋等。
比如卷第十九篇《渭水注》記載了宏大的秦渭橋:
秦始皇做離宮於謂水南北……南有長樂,北有鹹陽宮,欲遞二宮之間,故造此橋,廣六丈,南水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
即使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座大橋。
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區,酈道元自不會放過。全書共記縣以上城市近3000座,古都達180座,其中大部分在今天已經成為遺址。
酈道元對古都的記載最為詳盡。卷第十六篇注文中竟用7000字的篇幅來詳細描述當時北魏的都城洛陽。對古都長安、鄴都也有詳盡描述,其他的古都還有平城、成都等。
《水經注》還記載了國外的城市。酈道元沒到過國外,有關記載都是從《林邑記》中抄錄的。現在《林邑記》早已散失了,這段文字就成為記載這兩個城市的唯一古代材料,對研究越南古代曆史有重要參考價值。可見,《水經注》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地理學的範圍。
酈道元生活在戰爭頻發的年代,他雖反對不義之爭,但並不是消極地反對。《水經注》中也保留了大量軍事地理的資料。
酈道元常把在戰爭中發生重大作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如河流、橋梁、道路、津渡等進行軍事上的評價,這種做法在以前還不多見,對後代的軍事地理學者有很大影響。
《水經注》對地名學的貢獻也很大。地名學是一門研究地名的學科,它研究地名的形成、發展變遷,以及地方命名的原則和得名的淵源。在《水經注》以前的古地理書中已經出現了許多地名,但與《水經注》相比都隻能望其項背。《水經注》中記載的地名據統計達2萬左右,這是前所未有的。
河流地名是各類地名中最多的,占全書地名的五分之一。江在古代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這是專稱,後來都成為通稱。北方河流後來多稱“河”,而南方河流多稱“江”,其他河流稱“水”,人工開鑿的河流又多稱為“渠”。
《水經注》還擔負著解釋地名的工作,它解釋的地名共達2400處。其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可謂洋洋大觀。自《水經注》以後,對地名淵源的研究分析,逐漸成為我國一切地理書中的必備內容。《水經注》的貢獻尤為卓著,豐富了地名學的研究內容。
總之,《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遊記。《水經注》是6世紀前我國第一部全麵、係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