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對開,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江水自此已上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
這是岷江最上遊的情況。
接著注文分段敘述了流程情況:
自白馬嶺回行二十餘裏至龍涸,又八十裏至蠶陵縣,又南下六十裏至石鏡,又六十餘裏而至北部,始百餘步。又西百二十餘裏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步。又西南百八十裏到濕阪,江稍大矣。
這樣的注文,就把各個河段的長度和寬度交代得很明白。如果用這段珍貴的古代自然地理資料與現代的情況進行比較,那麼這一河段在曆史上的變化就可以了如指掌了。
峽穀險灘是河流流程中常見的,也是河川研究的對象,《水經注》對這方麵的敘述也很豐富。如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龍門、三門、洛水上的伊闕、湘江上的空冷峽等。
全書中記載的峽穀近300處,許多都敘述得繪聲繪色,成為著名的散文名篇。比如酈道元的《三峽》就是其中之一: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
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段文字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文章雖短,但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觀的景象。
瀑布對河流水文研究也有重要價值。《水經注》共記有60餘處,地理位置準確,還記載了不少瀑布的高度。關於瀑布的名稱,《水經注》中有很多別稱,如“飛波”、“飛清”等,這是《水經注》在語言文學方麵的貢獻。
對河流水文的其他要素如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水經注》也有詳細記載。黃河的含沙量世界上罕見,《水經注》上說:“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鬥泥。”就是說,從河水中提一石水,其中有六鬥都是泥沙,可見含沙量是相當大的。
我國北方河流冬季都有結冰期,《水經注》記載黃河“寒則冰厚數丈”,這就是冰層的厚度,還記載了黃河上幾個可以采冰的河段。《水經注》除了記載河流外,還記載了許多湖泊,據統計超過了500處。有大量的淡水湖,如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還有一些鹹
水湖,如蒲昌海,即今羅布泊、內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對這些湖泊的記載,在湖泊地貌、水文方麵都提供了許多資料。湖泊形成後,在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的過程中,總是在不斷淤淺,甚至最後變成窪地,這種過程,地理上稱為湖泊的沼澤化現象。《水經注》就記載了田澤消失過程中的情況:
澤在中牟縣西……東西四十許裏,南北二十許裏,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浦水盛則北注……
田澤是古代有名的大湖,在先秦的《詩經》中已有記載。但由於湖泊的沼澤化過程,到了酈道元著《水經注》的時候已經分化成了24個小湖,文中所謂“沙岡”,即湖底泥沙增多,湖水變淺的現象,是沼澤化的現象,唐宋以後田澤就完全消失了。
湖泊這種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分散的過程,具體說明了田澤的湮廢過程,《水經注》的翔實記述為我們了解研究湖泊沼澤化過程提供 了很有價值的數據。
《水經注》中對地下水的記載也很豐富,共記述了泉水200多處,溫泉38處。還記載了分布在各地的水井,對了解古代地下水位很有參考價值。
《水經注》對動植物地理也有許多記載。全書記載的植物達140餘種,包括在我國常見的溫帶亞熱帶的森林,也有西北幹旱地區的草原、荒漠植被,還記載了我國南方和現在中南半島的熱帶森林自然景觀。
《水經注》記載的動物有許多已在我國絕跡或在分布上有很大變化,使我們更便於研究古今動物地理分布的變遷。
如《水經注》中記載了一種稱為“水虎”的動物,就是今天的揚子鱷,當時還可在今漢水中看到,可現在的揚子鱷隻有在長江下遊的少數地方還有少量分布。揚子鱷分布地區呈現出逐漸退縮的狀況,數量也大減,因此我們就更要保護它了。
《水經注》在人文地理學方麵也有諸多記載。
酈道元很重視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與水的關係極其緊密。《水經注》中處處體現著酈道元對農田水利的重視。對許多大型設施的記載都很詳細。
在重視農業的同時,《水經注》也留下了手工業的珍貴資料。
書中記載手工業的門類比較齊備:采礦、冶金、紡織、造紙、食品等。還記載了能源礦物,如石油、天然氣、煤,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非金屬礦物,如硫黃、鹽、雲母、石英等,對它們的分布和用途都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