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5.
冬季歲時習俗的嬗變
冬季節氣共有6個,分別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冬季歲時習俗有冬學、拜師活動,有放牛娃的有趣活動,還有醃臘肉、吃糍粑、曬魚幹、吃煲湯、做臘八粥、醃製年肴、尾牙祭等飲食習俗。
我國北方的冬季,雖然白雪茫茫,但戶外活動依然很豐富,有狩獵、趕集,孩子們踢毽子、滑冰等。
相傳東漢時期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這一年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
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麵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從此,鄉裏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而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其實,立冬時節的習俗不單單是吃餃子。東漢大尚書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有些賀冬或稱拜冬的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冬天夜裏最長,而且又是農閑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
古代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才;“普通學習班”主要是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裏。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人承擔,適當地給予報酬。
冬季裏,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4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作“拜師”。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南方人在立冬時愛吃些雞鴨魚肉。在我國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小雪節氣的民俗有醃臘肉、曬魚幹和吃煲湯等。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幹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在小雪節氣,我國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幹、儲存幹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鯊魚等。
台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在大雪時節,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門,一家人隻在家喝暖呼呼的紅薯粥度日。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醃製“鹹貨”。
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複揉搓。直至肉色由鮮轉暗,表麵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醃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幹的魚、肉等10天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簷下晾曬幹,以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