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5.(2 / 2)

冬至是我國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俗話說:“冬至大似年”。在古代,冬至非常重要,人們一直是把冬至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

冬至這天,君主們都不過問國家大事,而要聽5天音樂,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由於古代禮天崇陽,因此,冬至祭天是曆代王朝都很重視的活動。據《夢粱錄》記載,冬至到了,皇帝要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在祭天前皇帝要先行齋戒。

除此之外,冬至那一天的朝會也很熱鬧,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來參加這隆重的朝會。屆時,文武官員要整齊地排列在殿中,宋代時俗稱“排冬儀”。

皇帝駕臨前殿,接受朝賀,其儀式和元旦時一樣。這也正是《漢書》中所說的:“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一個吉日,所以值得慶賀。《後漢書》、《晉書》

等史籍中都有“冬至賀冬”的記載。尤其到了唐宋時期,這一習俗尤為盛行。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財神等。”

到了立冬這一天,車馬喧嚷,街巷擁擠,行人往來不絕。明清兩代交替之際,雖曾一度廢止,但清代以後直至近世,民間仍有冬至節之俗。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族的掠奪與侵襲。

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也獲得飲酒、休息以及娛樂的酬勞。

至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至春節前後。

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薑羊肉湯。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裏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鬥雞等。如果遇到下雪,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加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裏麵吃。

大寒已是農曆四九前後,傳統的“一九一隻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添加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裏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至臘月,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於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於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於黏稠或清淡,又不過於鹹鮮或甜淡。

大寒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肴,準備年貨,因為我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至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醃製年肴,準備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