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4.(1 / 2)

歲時文化 4.

秋季歲時習俗的繼承

秋季節氣共有6個,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霜降和寒露。

秋季節俗形態從古至今發生了重大變化。明月依舊,人心已非。一部中秋節俗形態演變史,也就是一部我國民眾心態的變遷史。

在我國古代,秋季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人們要及時收獲、儲藏糧食,還要狩獵、捕魚、醃製食品等。

“立秋”,對古人來說可是個大節氣,人們要舉行各種儀式,來歡迎這個成熟豐收的季節。

古代帝王家的迎秋儀式,可謂正式而隆重。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便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祭祀迎秋。

漢代繼承這種習俗,天子去西郊迎秋,要射殺獵物祭祀。《後漢書·祭祀誌》記載:“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

武之意。”

至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誌》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宋代時,宮廷中殿要種一棵梧桐樹,立秋這天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民間習俗有摸秋遊戲。

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她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按照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人們視“摸秋”為遊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過了這一天,家長要約束孩子,不準到瓜田裏拿人家的一枝一葉。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作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秋忙會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既不誤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一些青年人和10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裏正是他們玩耍、遊戲的場所。

他們把嫩包穀穗掰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火,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

他們還把弄來的柿子、紅苕,放在土窯洞裏,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裏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民以食為天。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江蘇省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陰下,三五成群,席地

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燦燦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宋代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代詩人韓偓《不見》詩:“此身願做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讚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做七月半”或“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至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