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4.(2 / 2)

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據說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沿海有的地方要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薑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

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裏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裏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曆時一周。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早在周代,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祭祀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皇帝祭月的地方。

這種風俗不僅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霜降時節,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風俗,在霜降節氣,百姓們自然也有自己的民趣民樂。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閩南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

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地表達出閩台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每到霜降時節,閩台地區的鴨子就會賣得非常火爆。

霜降節在民間也有許多講究以祛凶迎祥,求得生活順利、莊稼豐收。例如山東省煙台等地,有霜降節西郊迎霜的做法;而廣東省高明一帶,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

當地小孩以瓦片壘塔,在塔裏放柴點燃,待到瓦片燒紅後,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後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現了人們樸素的吉祥觀念。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地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

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幹果。細花糕有三層兩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幹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

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製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