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3.(1 / 2)

歲時文化 3.

夏季歲時習俗的流傳

夏季節氣共有6個,分別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和大暑。

夏季歲時習俗有演小滿戲、送花神、安苗活動、煮青梅、稱人體重、烹製新茶、吃伏羊等。古人會舉行各種儀式,來度過整個夏季的每一個節氣。

在北方,夏季是戶外活動最頻繁的季節。

《禮記·月食》記載,周代每逢立夏這一天,皇帝必親自帶領公卿大夫到京城南郊迎夏,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隆重典儀。

皇帝迎立夏於南郊,原本是一種祭祀。因為南是祝融的方位,屬火,祝融本身就是火神。

這種迎夏禮,為曆代王朝所承傳。帝王的迎夏儀式,可謂正式而隆重。據《歲時佳節記趣》一書記載,先秦時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都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夏儀式。

君臣一律身著朱色禮服,佩帶朱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和朱紅色的車子,連車子的旗幟也是朱紅色的。這種紅色基調的迎夏儀式,強烈表達了古人渴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後來,古人立夏習俗有了變化。在明代,一到立夏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員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其實,皇帝立夏賜冰,並非起於明代,兩宋時期皇帝立夏賜冰給群臣就已經成為一項慣例和習俗。

民間為了迎接夏日的到來,也會舉行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趣味盎然的活動,逐漸形成了許多傳統習俗,一些風俗甚至保留至今。

南方人有的地方有嚐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有的地方還有吃黴豆腐的習俗,寓意吃了黴豆腐就不會倒黴。

有的地方立夏必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在我國北方,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日,有製作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卷。

我國素以農立國,春天插秧是禾稷的肇始,至夏天,除草、耘田,亦是重要的農事活動,否則難有秋獲冬藏的好收成,所以各朝各代十分重視這個節氣。

民間在立夏日,以祭神享先,嚐新饋節以及稱人、烹茶等活動為主。嚐新,即品嚐時鮮,如夏收麥穗、金花菜、櫻桃、李子、青梅等。先請神明、祖先享用,然後親友、鄰裏之間互相饋贈。

立夏烹製新茶,是宋元時期以來的習俗,實際上是民間茶藝比賽。家家選用好茶,輔料調配,汲來活水,升爐細烹,茶中還摻上茉莉、桂芯、薔薇、丁檀、蘇杏等,搭配細果,與鄰裏互相贈送,互相品嚐。

一些富豪人家還借此爭奢鬥闊,用名窯精瓷茶具盛茗,將水果雕

刻成各種形狀,以金箔進行裝飾,放在茶盤裏奉獻。文人墨客則要舉辦“鬥茶會”,品茶食果,分韻賦詩,以示慶賀。

至今,一些地方仍流傳在立夏日,吃“立夏蛋”,吃螺螄,吃“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是嚐新古風的遺存。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滿,它的本意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故稱“小滿”。

小滿前後的民俗節慶,在我國台灣省南北各有不同,南部最大的是王爺廟,李王爺誕辰大典;北部是神農大帝生日,神農大帝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氏,也叫“五穀王”。

小滿節相傳為蠶神誕辰,所以在這一天,我國以養蠶稱著的江浙一帶,小滿戲非常熱鬧。

小滿戲成為具有行業特征的社會性民俗活動。相傳農曆小滿節為蠶神生日,而蠶花娘子是其中之一,他們要紀念這蠶花娘子,並且希望蠶花娘子保佑四鄉農民所養的蠶有豐滿的收成。

古代,太湖流域為我國主要蠶絲產區。明清時期以來,江浙兩省崛起諸多絲綢工商市鎮,民間崇拜蠶神等絲綢行業習俗十分盛行。

各蠶絲產區市鎮如江蘇省的盛澤、震澤,浙江省的王江涇、濮院、王店、新塍等皆建有先蠶祠或蠶皇殿之類的蠶神祠廟,供奉蠶神以祈豐收。

小滿節時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采摘繅絲,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是寶,及鄉民的衣食之源,人們對它充滿期待的感激之情。於是這個節日便充滿著濃鬱的絲綢民俗風情。

芒種已近農曆五月間,百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