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3.(2 / 2)

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

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

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

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

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

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係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係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

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

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

的熱鬧場麵。安苗活動是皖南的農事習俗,始於明代初期。每至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

家家戶戶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麵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夏至是個重要節氣,也有很多習俗。據宋代《文昌雜錄》裏記載,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娛樂。《遼史·禮誌》中說:“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納涼,香囊可除汗臭。這一天,各地的農民忙著祭天,北求雨,南祈晴。

浙江金華地區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為防止害蟲發生夏至節。

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時三天,二時五天,末時七天,此時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則流行求雨風俗,主要有京師求雨、龍燈求雨等,祈求風調雨順。但是,當雨水過多以後,人們又利用巫術止雨,

如民間剪紙中的掃天婆就是止雨巫術。有些地方把本來是巫術替身的掃晴娘也奉為止雨求晴之神。

過去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還祭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因為民間供奉他為水神,以祈求風調雨順。天旱了,請二郎神降雨;雨多了,請二郎神放晴。

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種趣味盎然的夏至節日食俗。

夏至日照最長,故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古時,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其時,夏收完畢,新麥上市,因有吃麵嚐新習俗,諺語說“冬至餛飩夏至麵”。也有做麥糊燒的,即以麥粉調糊,攤為薄餅烤熟,寓意嚐新。

我國西北地區如陝西,夏至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冬至餃子夏至麵”,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吃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在小暑這一節氣裏,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之說。這些都是有關小暑飲食的。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穀滿倉,又因為

每逢伏天,人精神委頓,食欲不佳,而餃子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麵。

伏日吃麵食,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據《魏氏春秋》記載,三國時期玄學家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麵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肌膚白皙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大暑節氣的民俗體現在吃的方麵,這一時節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

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