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2.
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麵前經過的行人。
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幹兒子或幹女兒。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
“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地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隻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裏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雨水節回娘屋是流行於川西一帶的另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必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期,此時過冬的蟲卵也將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因此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
客家民間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義。
在少數民族地區,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的瑤族,在驚蟄時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
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驅趕黴運的習慣。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同時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在每年的春分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意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而且富有趣味。
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春分這一天為什麼雞蛋容易豎起來?雖然說法頗多,但其中的科學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麵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麵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毫米至0.8毫米之間。
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麵的道理,隻要找到3個“小山”和由這3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麼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
此外,之所以要選擇生下後四五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卵磷脂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