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文化 1.
歲時文化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傳統習俗。二十四節氣本為節令氣候標誌,但後來融會許多祭祀宗教、慶賀、遊樂等內容,形成社群性的活動,演變為中華民族節日習俗的組成部分。
節氣與節日習俗的融合,經曆了千百年的演變,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但習俗中包含著人們對先人的紀念、對親人的思念、對生活的憧憬和對希望的寄托,這些是永遠不變的。
春季歲時習俗的產生
春季節氣共有6個,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
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季最能反映季節的變化,它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春季節氣節日習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
春季也是忙碌的季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隻要勤奮,春季播種什麼,秋季就能收獲什麼。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在有一年的立春前,有一個村莊突然間瘟疫四起,全村百姓頓覺頭昏腦漲、四肢無力,人們像泥一樣癱倒在地。
正在這時,一個老僧打扮的人來到了這個村莊,是他及時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了醫治瘟疫的方法,趕來這個村莊拯救人們。
觀世音菩薩讓僧人弄來一些青皮、紅皮蘿卜,讓每個人都啃吃幾口。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卜之後,頭腦立刻清醒了,胃腸通順了,身子骨輕鬆了,胳膊腿也都有力氣了。
人們紛紛起來給僧人下跪叩頭,謝他的救命之恩。僧人說:“大夥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房舍裏還貯有許多蘿卜,大夥帶著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
鄉人聽後,帶著蘿卜奔向了十裏八村。大夥都及時地啃吃蘿卜,一時間瘟疫很快解除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
人們不會忘記那位僧人,更不會忘記把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卜。從此,鄉下人冬天裏都要在菜窖裏多貯藏一些蘿卜,以備在立春這天啃蘿卜。
於是,“啃春”的習俗由此形成了,一直延續至今天。農諺“打春吃蘿卜,通地氣 ”就是這樣產生的。
“立春”,古時作為春天之始。在古人眼裏,立春是個重要的節氣。據史書記載,從周代開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為重要節日,舉行種種迎春的慶祝活動。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正是勸農耕作之時。“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是我國數千年的傳統,自古每年立
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縣官員,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禮記·月令》就記“天子率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到了漢代,迎春已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禮儀製度。史書《後漢書·禮儀誌》說:“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東漢時期漢明帝還遵照西漢的做法,於“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可見,千百年前,迎春活動已經多樣化,並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傳。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項:
第一,迎春方向選定東方,或出東門,或在東郊。為什麼要選在東方迎春呢?因為北鬥星的鬥柄移向東方,冬天過去,春天便來到了,萬物萌生。所以向東迎春是合乎時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稱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傳句芒是古代主管樹木的官,死後為木官之神,又稱“東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員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幘,這是古代習俗。後來,雖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規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動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時間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門外的東側,造青牛兩頭及耕夫犁具。
清代則在每年農曆六月,命欽天監預定次年春牛芒神之製,到冬至後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謂“春牛芒神”之製,實際上是根據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確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
芒神雖然是神,並且還是天上的青帝,但是,這位青帝卻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覺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親切,往往將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樣。
《禮記》上所說的“策牛人”,後來,就演變成牧童,而稱之“芒神”了。迎春活動做土牛,既表示送寒氣,又告訴人們立春的遲早,要求適時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牧童走在牛的前頭,說明當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與牛並行,說明農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後,說明農耕較晚。
至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獻呈《春牛圖》,圖上畫出牧童在牛的前後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勸農耕作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