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據記載,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4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頭至尾全長8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牛尾長1.2尺,表示一年12個月。
迎春以後,要舉行“鞭春”,用意在於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結果卻是將土牛擊碎。唐宋時期,打春完畢,土塊散地,圍觀的百姓爭著拾取。得到土塊,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蠶,亦治病”。
迎春活動還需要製作春幡,表示迎來了春天的一種慶賀。春幡,民間一般都是彩紙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錢和春勝的,插在頭上或綴於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們的喜悅心情。
據說有一年,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立春這天,頭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們見了,都笑著說:“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的一些有關農事的節令,不少都帶有娛樂活動,不乏勉農、勸農,而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能為大眾接受。
至清代,立春這天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範圍擴大,民間也積極參與,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慶典。《清會典事例·禮部·授時》和《燕京歲時記·打春》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立春的活動情況:
立春前一天,順天府官員要到東直門外的春場去迎春。所謂“春場”,不過是在郊外選上一塊空地,臨時搭起彩棚,裏麵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寶座、土牛等,待官員們到彩棚進行迎春儀式以後,便將春山寶座等送到禮部。
至立春之日,各部官員都要穿戴朝見皇帝的朝服,生員們都穿戴官吏的禮服。生員們從禮部抬著春山寶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導,
從長安左門、天安門、端門一直進到午門前。
這時,大興、宛平兩縣的縣令早已將安放春山寶座的案桌陳設在午門外正中央。生員們進來,便將寶座放在桌上。
待禮部堂官及順天府尹和府丞率領屬員全部到齊,欽天監候時官宣布立春時刻,生員們又抬起案桌,由禮部官前引,禮部堂官、順天府尹和府丞後隨,從午門中門進昭德門,到後左門外停下。由內監出來接抬寶座,禮部官前引,禮部堂官及順天府尹府丞跟從,到了乾清門,這時,所有官員都不準進去了。
在內監將寶座抬進乾清宮的同時,順天府呈上《春牛圖》,推測當年的收成情況。禮畢回到順天府。
至於各地縣府,都在立春前一天,在官署前陳設迎春牛座,第二天以紅綠鞭打或用杖
擊春牛。不過,打擊春牛的人,也有裝扮成春官如牧童模樣的。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
古代川西一帶在雨水這天,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是幹爹。
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幹爹。而找幹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地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年複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雨水節拉幹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川西民間這天有個特定的拉幹爹的場所。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幹爹的父母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篼篼,帶著孩子在人群中穿來穿去找準幹爹對象。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有知識就拉一個文人做幹爹;如果孩子身體瘦弱就拉一個身材高大強壯的人做幹爹。一旦有人被拉著當“幹爹”,有的能掙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脫身,大多都會爽快地答應,也就認為這是別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運也會好起來的。
拉到後拉者連聲叫道:“打個幹親家”,就擺好帶來的下酒菜、焚香點蠟,叫孩子“快拜幹爹,叩頭”;“請幹爹喝酒吃菜”,“請幹親家給娃取個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後也有常年走動的稱為“常年幹親家”,也有分手後就沒有來往的叫“過路幹親家”。
雨水節的另一個主要習俗是女婿給嶽父嶽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麵纏著1.2丈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
祝嶽父嶽母長命百歲。
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砂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嶽父嶽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嶽父嶽母表示感謝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嶽父嶽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