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製度 4.
實行夜晚的更點製度
我國古代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醜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此外還有“鼓角”、“鍾鼓”等用來打更的器具。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5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每更裏的每點隻占24分鍾。
明憲宗成化年
間,山東省黃縣,即現在的龍口市附近住著個林老漢,雞叫頭遍就動身,牽了自家的一頭毛驢要到城北馬集上去賣個好價錢。
由於林老漢平時不大出遠門,又因天黑迷路,所以手裏牽著的這個小畜生又見草就吃,且不時撒歡尥蹶子,不正經走路。
幾經周折,到了集上為時已晚,錯過了交易時間,白忙活了一場。林老漢不免歎道:“起了個早五更,趕了個大晚集!”
回到家後,林老漢一氣之下把毛驢殺了,幹脆就在村子裏把驢肉賣了出去。
不過這裏講述這個故事的意義在於:林老漢說的五更,是我國古代對夜晚劃分的5個時段,因為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更”其實隻是一種在晚上以擊點報時的名稱。更點製隻用在夜間。從酉時起,巡夜人打擊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稱為“打更”。
更點製出現的年代較早,但是明確見諸曆法者,一般以唐代初期《戊寅元曆》為開端。此曆最後附錄的“二十四氣日出入時刻表”中,給出了各氣晝、夜漏刻的長度以及相應的更點數。
該表所列數據說明,日出前2.5刻為平旦時刻,即晝漏上水時刻;日落後2.5刻為昏時,即晝漏盡、夜漏初上時刻。從昏時至次日旦時,
為夜漏長度。太陽出入的時間天天都在變,因此,夜漏刻的長度也隨之變化,於是,更點的長度也不是固定的。東漢四分曆“二十四氣日度、晷影、晝夜漏刻及昏旦中星表”中,有曆史上最早給出的二十四氣晝夜漏刻的數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曆法,也大都列出此類數表,據此,可以推算出各氣當天每更每點的時刻。在唐代李淳風的《麟德曆》中,給出了計算更點的規定:甲夜為初更或一更,乙夜二更、丙夜三更、丁夜四更、戊夜五更。
古代的晝夜是以日出、日入來劃分的,也就是日落後才算入更,這就出現“更點製”的一個特點。每更點的開始時刻及每個更點包含的時間長度,在不同地點各不相同。在同一地點則隨不同日期日出日入時刻的不同而變化。
古人把一夜(即現在的10個小時)分為5個時辰,夜裏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被分為“五更”,有更夫報時。
一更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時間是19時至21時。二更在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時間是21時至23時。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咣——咣——”兩聲大鑼帶著兩
聲梆子點兒,習俗上這就稱謂是“二更二點”。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
已經完全黑去,此時人們大多也都睡了。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時間是23時至1時。三更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此
時這無疑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四更在醜時,名雞鳴,又名“荒雞”。時間是1時至3時。四更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雖說三更過後天就應該慢慢變
亮,但四更仍然屬於黑夜,而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
日的交替之際。時間是3時至5時。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此時天亮了,便不再打更。而人們也逐
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