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製度 3.(1 / 2)

計時製度 3.

采取獨特的十二辰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12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包括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我國十二時辰之製的廣泛流行為南北朝時期。

我國古代將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劃分,使時間變得更加精確。

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兩小時;一時辰有8刻,一刻合現代15分鍾;一刻有3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鍾;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2分30秒;一炷香有5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6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10刹那,一刹那合現代0.5秒。

我國古代十二時辰之說的起源,眾說紛紜。大約早在戰國以前,為了研究天文曆法的需要,已經將天球沿赤道劃分為12個天區,稱為12個星次。與此同時,又將天穹以北極為中心劃為12個方位,分別以十二時辰來表示時段。

十二時辰之製,是以十二地支計算時間的方法。在現傳最古老的西漢曆法《三統曆》中,有一個“推諸加時”算法,所謂“加時”就是將各種曆法推算的時刻換算成十二時辰,這是關於十二時辰製度的最早記錄。

漢代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說明在當時,十二時辰之名與十二地支名已經配合運用,並且已經排定次序。

漢代將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各個時辰都有別稱,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

夜半,又名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夜半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與子時、三更、三鼓、丙夜相對應,時間是從23時至1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子時”。此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故稱“子鼠”。

天色由黑至亮的這段,都稱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所指的那兩個小時。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與四更、四鼓、丁夜相對應。時間是從1時至3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醜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醜牛”。

雞被古人褒稱為守夜不失信的“知時畜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雞鳴”從字麵上來看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辰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

我國幅員廣闊,由於一年四季、地域的不同,開始雞鳴的時間,一般在當地天明之前一小時左右。

平旦,又叫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時等。時間是從3時至5時,即是我們古時講的五更。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

日出,又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曉。時間是從5時至7時,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稱“卯兔”。

食時,也叫早食、宴食、蚤食。時間是從7時至9時,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我國古代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所以稱為“辰龍”。

隅中,也叫日禺、禺中、日隅。時間是從9時至11時,即臨近中午的時候.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巳時”。此時大霧散去,豔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稱“巳蛇”。

漢代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穀……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