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製度 3.(2 / 2)

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麼這個隅與時間有什麼聯係呢?

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

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

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也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日中,也叫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當午。時間是從11時至13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

太陽已經運行至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日昳,也叫日昃、日仄、日側、日跌、日斜。時間是從13時至15時,正值太陽偏西之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未時”。有的地方稱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

“日昳”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日昳”的意思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大地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晡時,也叫餺時、日餺、日稷、夕食。時間是從15時至17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申時”。此時太陽偏西,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稱“申猴”。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古人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寫道:“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寫道:“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日入,也叫日沒、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時間是從17時至19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黃昏,也叫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暗、日墮、日曛、曛黃。時間是從19時至21時。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戌時”。此時人們勞碌一天,閂門準備休息了。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稱“戌狗”。

古人以“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是因為此時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黃昏”這個詞,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裏經常出現。如北宋時期文學家歐陽修《生查子》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詞人在這詞句中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是極確切的。曆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則流露了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歎,被曆代傳誦。

人定,也叫定昏、夤夜。時間是從21時至23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亥時”。此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故稱“亥豬”。

人定是一晝夜中十二時辰的最末一個時辰。人定也就是人靜。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了解了“人定”的時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詩的意思了。

總之,十二辰計時法表時獨特,曆史悠久,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