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製度 2.(1 / 2)

計時製度 2.

發明漏刻的計時方法

漏刻計時法,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100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有了漏刻,人類的計時開始擺脫依賴天象,開創了人類製造計時器的新紀元。

漢代時曾把它改造為120刻,南朝梁時期改為96刻、108刻。漏刻計時幾經反複,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96刻製的改革,清代初期定為正式的製度。

在我國古代,發明了很多計時方法,其中,漏刻最為普遍。

燕肅是北宋時期科學家,一生有很多成就,人們稱他為“巧思的人”。他造的蓮花漏,在當時的很多州使用。

燕肅精通天文曆法,他深感當時計算時間的儀器不夠準確,而且結構複雜,使用起來也不方便,亟待製作新的刻漏,於是他決心發明一種新的計時器。他經過反複研究,終於製造出新的計時工具蓮花刻漏。

蓮花刻漏較舊刻漏有很大改進,它由上、下兩個水池盛水,上池漏於下池,再由銅鳥均勻地注入石壺。石壺上有蓮葉蓋,一支箭首刻著蓮花的浮箭,插入蓮葉蓋中心。

箭為木製,由於水的浮力,便能穿過蓮心沿直徑上升,箭上有刻度,從刻度就可以看出是什麼時刻和什麼節氣了。

根據全年每日晝夜的長短微有差異,又把二十四節氣製成長短刻度不同的48支浮箭,每一個節氣晝夜各更換一支。這種刻漏製作簡單,計時準確,設計精巧,便於推廣。

經過試驗之後,宋仁宗於1036年將其頒行全國使用。

蓮花漏頒行後,受到各方麵的稱讚。朝官夏竦稱其“秒忽無差”,全國各地“皆立石載其法”,著名的大文學家蘇軾也對此大加讚賞。燕肅每到一處,就把蓮花漏的製造方法以碑刻的形式進行介紹、傳播,並製成樣品加以推廣。這種熱心傳播科學技術的精神,值得欽佩。

其實在此之前,我國使用漏刻計時器已經好長時間了,可以說具有悠久的曆史。我們通常所說的時刻中的“刻”用來表示時間,就涉及我國古代滴水計時的文化史實。

在機械鍾表傳入我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簡單地說,漏刻計時的原理是通過水慢慢地從小孔漏出,利用容器內水麵的升降來計算時間。

漏刻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計時器。“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計量單位,漏壺計時一晝夜共100刻,“刻”就是在這種文化事實中具備了表現時間的職能。

漏刻在我國起源很早。南北朝時期有本書叫《漏刻經》,上麵說,漏刻起源於黃帝時代,夏商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隋書·天文誌》一書也認為,漏刻是黃帝觀察到容器漏水,從中受到啟發而發明的。

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已經能夠製作陶器,陶器在使用中難免會出現殘漏,導致水的流失。水的流失需要時間,這種現象給人以啟發,用水量變化來表示時間的流逝,由此就逐漸導致了漏刻的產生。

進入周代以後,漏刻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朝廷中設有專門負責漏壺計時的官吏,稱為“挈壺氏”。以後曆代都有專門管理漏刻的機構和人員,製度越來越完善。

曆代漏刻計時所使用的百刻製,據推測最早就是商代製定的,所以古人有時候又把“刻”稱為“商”,這是商代漏刻得到發展的有力證據。

最初的漏壺是單隻的,壺的底部開一小口,壺中放一支刻有刻度的木杆,觀察水位退到哪一刻度,就能知道是什麼時間了。由於早期漏壺的使用大多與軍事有關,所以這種木杆被稱為“箭杆”,這種方法稱為“淹箭法”。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將箭插在箭舟上,箭杆上刻有時間線,當壺中水滿時,箭杆靠木塊的浮力升得很高,隨著水的流失,箭舟往下沉,箭杆也隨之下降,通過觀察刻度線,就可以讀出什麼時間了。這種方法又稱為“沉箭法”。

沉箭漏壺的計時精度比淹箭

漏壺稍高,但也不夠準確,原因在於水的流速與壺中水位高低有關,水位高時,水的流速就快,隨著水的流出,壺內水位也就逐漸下降,水的流速也就慢了下來,因此木箭下降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即沉箭漏壺在使用過程中其計時精度會越來越低。

為了提高漏壺的計時精度,聰明的古人又發現了新的計時方法浮箭法。最早的浮箭漏壺是單級的,它是由兩隻漏壺組成,一隻是供水壺;另一隻是受水壺,受水壺中放箭尺,通常稱為箭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