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曆法 6.
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地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
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的說法。
也就是說,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幹旱。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是說立秋過後,刮風時人們會感覺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每年8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
處暑之後,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還會有熱天氣。所以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之後,氣溫將逐漸下降。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每年9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
這一時節冷空氣日趨活躍,常出現秋季低溫天氣,影響晚稻抽穗揚花,因此要預防低溫冷害和病蟲害。低溫來時,晴天可灌淺水;陰雨天則要灌厚水;一般天氣幹幹濕濕,以濕為主。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幹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每年9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
再打雷了。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正值晚稻抽穗灌漿期,要繼續加強田間管理,做到淺水勤灌,幹幹濕濕,以濕為主,切忌後期斷水過早。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每年10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此時氣溫達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汽在地麵凝結成白色結晶,稱為“霜”。霜降是指初霜。植物將停止生長,呈現一片深秋景象。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意思是說,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草木枯黃,落葉滿地;準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穴中過冬了。立冬是冬季的第一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立冬之時,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
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