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為第二十個節氣,在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40度。在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厘米,往後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1厘米,至節氣末便凍結了1米多。所以俗話說“小雪地封嚴”,之後大小江河陸續封凍。
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裏有3層意思,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明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於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三候閉塞而成冬。”
古人認為天虹出現是因為天地間陰陽之氣交泰之故,而此時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見”;“天氣上升”是說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由於天氣的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遊離幾乎停止,所以,三候說“閉塞而成冬”。
大雪在每年12月7日前後,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55度時。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
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冬季,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達零下10度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度以下。
此時,黃河流域一帶已漸有積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則已大雪紛飛了。但在南方,特別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卻依然草木蔥蘢,幹燥的感覺還是很明顯,與北方的氣候相差很大。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可簡稱為“荔”,也是由於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冬至是每年12月22日前後,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70度時。
冬至過後,至“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所積儲的熱量已經慢慢消耗殆盡,盡管地表獲得太陽的光和熱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時冷空氣活動最為頻繁,所以“冷在三九”。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小寒是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85度時。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麵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許多地方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這時是許多地方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麵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這就是說到大寒節氣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能量抵禦嚴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而且最結實、最厚。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代農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
為了記憶方便,古人把二十四節氣名稱的一個字,用字連接起來編成歌訣: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歌訣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