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曆法 5.(1 / 3)

傳統曆法 5.

獨創二十四節氣與曆法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自立春至大寒共24個節氣,以表征一年中季節、氣候等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它是我國古人的獨創。

農曆二十四節氣作為一部完整的農業氣候曆,綜合了天文、氣象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麵知識,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

自古以來,立春時皇朝與民間都有很多祭祀、慶賀活動,除大家熟知的啃蘿卜、吃春餅外,還有打春牛。

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

立春日當天,官府要奉上供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3下,然後交給下屬及農民輪流鞭打。

打春牛頭象征吉祥,打春牛腰象征五穀豐登,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無論鞭打春牛的哪個位置,都象征著驅寒和春耕的開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

隨後,人們要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放入牲圈,象征興旺。當天如天晴則預示著豐收,若遇雨則預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農村仍延續著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小鑼鼓,唱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紅色春牛圖,圖上印有二十四節氣和一個人手牽著牛在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上述這個習俗說明,立春在我國農耕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代和春秋時期就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24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裏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由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組織編製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一直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曆”,自從西漢時期起,二十四節氣曆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事活動。

由於我國農曆是根據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製訂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我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它按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賦予有特征意義的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春季開始的標誌。每年農曆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立春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數九後的第六個“九”開始,所以有“春打六九頭”之說,農諺更有“寧舍一錠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時至立春,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開始趨於上升。

我國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5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5日,河裏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麵上遊動,此時水麵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冰一般浮在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