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祖崇拜是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一種原始信仰,它起源於遠古時代,但影響頗深,至今有些民族和地區依然保留著原始崇拜的遺俗。石祖是一種崇拜形態,一般將石柱、石塔、石洞、孤立石等作為性器官的象征,成為崇禮和膜拜的對象。
石器是人類對自然石形態改變的結果,石器時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實踐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地、主動的與自然抗爭的過程。
石器的製造經過了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進而到定型化、藝術化的過程。舊石器時期,石器外形簡單粗糙,多為利用天然石塊或河灘軟石稍加打製用於生產。
後來隨生產的發展和所需的不同,種類繁多的石器相繼出現。
石器在材料選擇上由自然石塊到普通石材,由軟質石料到硬質石料,由單一石種到多石種,由普通石種到優質石種,直至玉石、寶石。並由重外形到重質地、重色彩,各種優質石種相繼被發現、被應用。
可以說,石器的多功能、多樣化與定型化,石料選擇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尋覓,是經過長期選擇和實踐的結果。同時,石器的多樣化與定型化,是曆經億萬次實踐而形成的最佳外觀形式,這種最佳的外觀形式萌生美的雛形。
因此,石器時期是石文化的奠基階段,是賞石文化的實踐階段。
遠古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對自然山石、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的生動反映。它積澱了一定的曆史真實,並且寄托著先民對宇宙奧秘的認識、理解和對自己命運的追求。
它是集體創造的最初形態的原始文化意識,在文字出現後逐漸被記錄下來,雖有一定的加工和附會,但仍能反映出樸素的原始風貌。
女媧是我國神話中創造萬物的女神,她創造了人類,是人類的女始祖。“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記述遠古時期,當天崩地裂,人類生存受到威脅吋,她以大無畏的精神,煉五彩石把殘缺的天補起來,
挽救了人類,後人因此把彩色異常之石叫作女媧石。《南康記》記述:
歸美山山石紅丹,赫若彩繪,峨峨秀上,切霄鄰景,名曰女媧石。
女媧石同女媧一樣,在我國曆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它被認為是我國最古老的奇石,也是人間最理想的觀賞石。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也相應有其理想的環境模式,昆侖山是我國人追求的神山仙境,它被描繪成無比高大奇特,拔地而起直上青天,是一處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境,同時又被視為西王母居住之地,很多曆史文獻多有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中說:“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百神之所在。”《海內十州記》中將昆侖山描寫得富麗輝煌:“金台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
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靈之所宗。”
此外,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則細致描繪了周穆王駕八駿渡沙漠,萬裏西遊至昆侖,與西王母瑤池歡宴的盛況。這些神奇的神話傳說,自然引起人們的極度憧憬。
小者為石,大者為山,因此昆侖山也就成為遠古時期最偉大的奇石。
隨著社會的進步,靈石由神秘化進而人格化,被人類崇拜祭祀。如關於“禹生於石”、“啟母石”的傳說,就是原始靈石崇拜的寫照,傳說將靈石人格化並將石賦予母性的特征。
《淮南子·修務訓》:“禹生於石”。《隨巢子》:“禹產於昆石”。明確提出禹是昆石所生。在《遁甲開山圖》中記述禹是其母女狄“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感石受孕而生。二者都反映一個事實,禹因石而生,石是禹產生的根本。
禹不僅生於石,而且還是社神。《淮南戶 ·汜論篇》記載:“禹勞天下,死而為社”。認為禹是社神,是“名山川的主神”。《書·呂刑》記載:“禹平水土,主名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