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 1.(3 / 3)

河南嵩山南坡有一巨石,高十餘米,相傳即為啟母石。有文記載“古代神話謂禹娶塗山氏女生啟,母化為石”。靈石非但有靈,還具有生育能力。大禹由靈石所生,而我國第一個王朝統治者夏啟,也是石頭所生,“石破北方而生啟”,夏啟之母塗山氏也由人變成石頭,而石頭又生了啟。

禹、夏啟、塗山氏3人的生存均與石頭息息相關,組成一個由靈石衍生出來的家庭,最典型最生動地反映出夏代對靈石的敬仰和神化。

人和石具有不解之緣,人類的祖先是石頭所生,那麼人類也就成了靈石的後代,人和石從遠古就結合在一起,所以對石頭的信仰和崇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對靈石崇拜的禮俗也應運而生。這一切為我國賞石文化的產生,從實踐和理論上創造了前提條件。

夏朝劃分九州,鑄九鼎,產生文字,標誌著我國進入了文明社會。《左傳》記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夏將全國劃分為九

州,設九牧以統治國民。夏王朝的建立,揭開了我國曆史新篇章,開創了中華民族文明曆史。

夏商周諸氏族相繼崛起,先後完成了從部族到民族的發展,並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為漢民族文化的基礎。而以漢民族為中心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又為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禹鑄九鼎”,並把國家大事鑄在上麵。《漢書·郊祀誌》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禹在九鼎的鼎麵上,分別銘刻著天下9個州的山川草木、禽獸的圖像。

奇異的觀賞石在典籍中的最早記載應推《尚書》,其中列舉九州上貢的物品,青州有“鉛鬆怪石”,徐州為“泅水浮磐”。在《尚書譯注》中稱怪石為怪異、美好如玉的石頭,產自泰山。

《尚書·禹貢》記載:“岱絲、桌鉛、怪石”。《名物大典》上記載“泗水浮磐”即磐石。孔安國《尚書·傳》記載:“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磐”。《枸椽篇》記載:“泅水之濱多美石”。

磬在遠古時期也稱作“鳴石”或“鳴球”,《爾雅·釋樂》記載:“大磐謂之磬。”《尚書·益稷》記載:“戛擊鳴球”、“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述了先人化裝後模仿自然界各種鳥獸的形象和動作在擊石拊石的節奏聲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追逐嬉戲的生動場麵。

夏代青銅器的出現,說明人類已經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洛陽二裏頭文化遺址被確認為夏王朝的都城遺址。二裏頭遺址修建十分豪華,四壁文采斐然,並嵌以寶玉,其間還堆放著青銅、美玉、雕石等,其中有一件鑲嵌綠鬆石銅牌,製作精美,鑲嵌技術熟練,是件藝術精品。

此外,在南京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發現大量磨製精細的石器工具,如石鏟、石斧和石刀等。

除石器以外,還有玉器、瑪瑙與綠鬆石等裝飾品,說明綠鬆石、瑪瑙已被廣泛運用。

南京還在夏代遺址發現76枚天然花石子,即雨花石,分別被隨葬在許多墓葬中,每個墓中放1至3枚雨花石子不等,有的雨花石子放在死者口中。這是已知關於雨花石文化的最早實證,證明在新石器晚期的夏商時期,賞石文化已初步形成。

靈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種形式,雖然曆經社會動蕩和不同民族習俗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形式發生變

化,同時也加上不同時代的印記,但人們的崇敬心態還是一脈相承,並演變為對靈石的各式崇拜、眾多禮拜儀式和遺俗。

在《山海經》這部我國古代最早的神話總彙中,有記述仰韶文化的神話。書中記述了大量先秦時期華夏美石、奇石、采石、文石、泰山玉石、樂石、蚨石、冷石等石種,同時還大量記述了各地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