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 1.
時期
石器時代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蒙昧時代。靈石崇拜與大山崇拜幾乎同時發生,互有疊壓現象,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化,靈石由神秘化進而人格化。
夏朝的建立和青銅器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玉器的廣泛應用和加工技術的全麵提高,為賞石文化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代婦好墓中的玉器品類繁多,精美絕倫,集古玉器藝術之大成,象牙杯鑲嵌有綠鬆石,是古代雕刻與鑲嵌精品。
遠古靈石崇拜啟蒙賞石文化
一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石文化史。
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利用天然石塊為工具、當武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打製石器;從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簡單石製飾物,到後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
各種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走向文明,直至未來。古今一切利用石頭的行為及其理論,構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內容。
170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使用打製的石頭工具,比較簡單粗糙,就質地而言,早期以易於加工、質地較鬆軟的砂質岩為主。
而且,元謀人已經開始用石塊作為隨葬品。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岩,也有綠色砂岩、燧石、水晶石等。
早在3萬年前,峙峪人所製作的一件石墨飾物提供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例證。
在三峽地區,10萬年前的長陽人遺址,幾千年前的大溪、中堡島、紅花套、城背溪、關廟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這些遺址中發現最早最多的器物便是石器。不僅有石锛、石斧,石刀、石刮器等生產生活用具、而且還有石珠、石球、石人、石獸等裝飾和玩賞石品。
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期,石器加工比較精細,且已經出現裝飾品,如鑽孔石墜、穿孔小石珠、礫石等。距今1萬年前的桂林廟岩人時期,就出現了用石頭製作的工藝品。廟岩人選擇形狀像魚的天然
石塊,在一端略作修飾,做成魚頭,在另一端雕刻出魚尾紋,使整塊石頭像一條魚,增添了石的觀賞魅力。
距今1萬至7000年前,桂林的甑皮岩人用小塊石頭穿孔作為胸飾佩帶。同時,在甑皮岩墓葬中還發現帶有宗教色彩的紅色赤鐵礦粉末,並以此作為崇拜物灑在女性臀部上;一些男性死者身旁擺放有鵝卵石和青石板。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有選料和加工具有相當水準的玉玦、玉環、玉璜等各種玉器。
這些遺物充分證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除了個人使用的簡陋勞動工具和貼身裝飾品外,還利用石頭製造出了生產用品、裝飾品和祭器。
距今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彩陶罐裏,發現有已斷線的礫石項
鏈。
石,大者為山,小者為石,石是山的濃縮和升華。“土之精為石。石,氣之核也。”在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思想支配下,山是有靈性的,石為山之局部當然也有靈性,就出現了靈石。
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有一處被稱為狩獵圖的岩畫,畫中間一巨石聳立,兩邊安放著小岩石。這是氏族部落崇拜靈石的宗教場所。
人們對大山無比敬仰,以山作為神的化身,而大自然中存在一種主宰一切的神靈,神靈居住在大山之上,大山也就更加至高無上了。
泰山是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是大山崇拜的載體,泰山也是中華東方崇拜信仰的典型範例。泰山是我國的神山、聖山,自古就為人們所崇敬。
石為自然生成之物,雖世間滄海桑田,天蒼地老變化無常,而石頭巍然屹立、堅硬、耐久不變。人類認為石頭有靈,從而產生了敬仰心理,產生了石崇拜和有關石頭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