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5.
繼承並發展的台灣布袋戲
那還是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叫梁炳麟的讀書人赴京趕考。在途中,路遇一座香火鼎盛的廟宇,於是也跟著信徒去廟內求神問卜,並寄宿在廟中。
當晚,梁炳麟夢見呂洞賓牽著他的手,並在他手中寫下“功名歸掌上”幾個字。梁炳麟醒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個吉兆,於是就興高采烈地赴考,沒想到最後卻名落孫山,隻得收拾行囊回家。
梁炳麟回鄉之後為了養家糊口,於是就雕刻了一些木偶搭配服飾和自編劇本來操弄演出,結果獲得很好的讚賞,並因此成為當地的名人,後來才悟出“功名歸於掌上”的玄機。據說布袋戲就是這樣發明的。
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布袋戲由閩南的泉州、漳州等地傳入台灣。數百年來,大陸原鄉的傳統布袋戲,因受台灣特殊的曆史、社會環境影響,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台灣文化色彩的“台灣布袋戲”。
總的來說,台灣布袋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共分為古典籠底戲、北管布袋戲、外江布袋戲、歌仔調布袋戲、金光布袋戲和電視布袋戲。
早期,台灣閩南泉州、漳州的移民,從原鄉帶來各自的鄉土神祇信仰,並在拓墾成功後,開始建立寺廟奉祠,每年的神祇誕生日,往往成為了地方最熱鬧的大祭拜活動,不但有迎神賽會的大遊行,而且還重金禮聘原鄉的劇團在廟前的大埕,上演耳熟能詳的家鄉戲。
這些唐山過海來台的劇團中,布袋戲是變化最大的一種,由泉州移民引進的“南管布袋戲”及漳州移民所引進的“白字布袋戲”、“潮調布袋戲”,原本都是以古輩相傳的“落籠戲”作為演出的戲碼。
福建閩南泉州、漳州地區,傳統戲劇界都有嚴格的規矩,戲劇演出的戲碼都要按照師承先輩所傳承,記載於“落籠傳簿”上的古典戲目。因此,布袋戲傳入台灣後,便將台灣師傅所傳的古典戲碼稱為“落籠戲”或“籠底戲”。
古典籠底戲的戲碼並不多,一位唐山師傅所傳戲碼不過三四十出,能精演的隻有二三十出戲,這往往便號稱名師了。
這些唐山師傅所傳的古典籠底戲依他們的學藝來源,使用後場音樂,大約可分為三種:泉州南管布袋戲、漳州的潮調布袋戲、白字布袋戲。
南管布袋戲是以泉州南管音樂作為後場配樂,戲偶以文戲為主。南管布袋戲表演內涵,除表現才子佳人,細膩典雅的搖扇、用筆、梳發、開傘等動作外,角色出場吟唱的定場詩要用典雅的漢文讀書吟調,談吐的說白也要盡量用文言,唱曲更要用委婉動人的南管曲牌。
南管布袋戲的演師,不但演戲的戲金高,也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南管布袋戲主要欣賞人群,大都是泉州籍移民,尤其是喜愛南管曲樂的地方紳商。
台灣南管布袋戲由於欣賞人群的限製,大都局限於都市化的社區,台南、鹿港、新竹都有著名藝師。後來,南管布袋戲的大本營,是在台北地區的艋舺一帶,主要劇團、演師有“龍鳳閣”劇團的陳婆、“金泉同”劇團的童全、“哈哈笑”劇團的呂阿灶、“亦解頤”劇團的洪福和“奇文閣”劇團的鄭金奎等。
“白字”一般是指與官方所推動的官話、正音相異的地方傳統母語、曲樂。白字布袋戲是指用地方傳統母語、曲樂、演唱的布袋戲。
白字布袋戲的音樂亦屬南管音樂係統,劇情、內容雖然類似南管布袋戲,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風格卻大異於南管布袋戲,唱曲的戲曲聲腔較傳統南管曲牌簡易,使用的說白,也用通俗易懂的地方俚俗口白來表達。
白字布袋戲是平民的戲劇,廣受泉州、漳州人民的欣賞和喜愛,在台灣廣大民間擁有較大的演藝市場。
“潮調”一般是指以廣東潮州地區流行曲樂的音樂係統。閩南漳
州府的雲霄、詔安、東山、平和等縣,因和鄰近潮州同屬閩南語流行區,也流行用潮州曲樂作為後場配樂。
“潮調”演唱時,用地方方言母語;音樂曲調深受昆腔、弋陽腔的影響,以聯曲體為主,並有後場幫腔的習慣,同時也吸收板腔體的上下句式及閩、粵地區的民間小調。
潮調布袋戲傳入台灣後,主要表演內容,如同南管布袋戲,亦以文戲為主,但因後場的戲曲音樂與道教黑頭教士做功德時采用音樂相近,以致民眾將其稱為“司公調”,也限製它的發展和傳播。
潮調布袋戲所流行的區域,並不太多,多為漳州詔安、平和、雲霄等縣或潮州府的移民散布地區。
後來,台灣布袋戲的表演風格及內容發生變更,大大不同於“唐山師父”所傳南管、白字、潮調布袋戲的傳統老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