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台灣民間普遍存在著曲館和武館這兩種文化傳承的子弟館。曲館就是音樂、戲劇傳承的子弟館,以社、堂、軒、園的名義,教導各鄉、鎮的子弟,學習如北管的曲樂、戲劇;武館就是傳統武術研習的子弟館,以教傳子弟學習各種傳統拳、腿武技。
於是,布袋戲演師便大量聘用北管子弟擔任後場的樂師,以北管樂曲作為後場配樂。
由於北管音樂的曲目多用鑼鼓、嗩吶來做樂曲的演奏,它的節奏明快,鑼鼓喧天,以傳統布袋戲的文戲劇情配合起來,便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布袋戲演師便大量使用北管的戲碼作為布袋戲表演內容。
這種使用北管後場音樂及北管戲碼的布袋戲表演,便被稱為北管布袋戲。
北管布袋戲為配合北管熱鬧、喧囂的鑼鼓打擊,開始大量加入武打的情節,演師為使武打的動作逼真、動人,便參考武館的武打動作與民間迎神賽會“宋江陣”等的武打招式,融入為布袋戲的武戲,像著名的打藤牌、刀槍打、槍叉打等。
北管布袋戲的演師為增加武戲的表演內容,廣泛向中國小說取材,如取材清官辦案的《七俠五義》,便稱為公案戲。取材曆史以及帝王將相開國立朝,像《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東西漢演義》、《封神演義》等便稱為曆史戲。也有取材奇情劍俠的章回小說,像《七子十三生》、《江湖奇俠傳》等便稱為劍俠戲。
後來,在北管布袋戲的後場曲調中,加入京劇的鑼鼓打擊節奏,先是在前場的表演戲碼,參照京劇的表演內容,改編為布袋戲的表演戲碼,尤其是《三國演義》的故事。
後期則是將布袋戲的傳統南管、北管的表演戲碼,皆用京劇的鑼鼓節奏來進行後場配樂。這種大量取用京劇後場曲樂及戲碼的布袋戲表演方式,便稱為外江布袋戲。
外江布袋戲表演風格最著名的演師是“亦宛然”班社的李天祿,他在年輕時代,便喜歡聆賞來台的上海京戲班表演,進而參加票房,學習京戲的唱、演、吹、拉各種技巧。
後來,李天祿將京戲的鑼鼓曲牌音樂應用於布袋戲南管、北管的傳統戲碼及新排的劍俠戲、少林拳頭戲中。
不過,外江布袋戲大都流行於台北地區的傳統鑼鼓布袋戲團,並未廣傳於台灣全島各地。
後來,台灣的中、南部一帶廣泛流行以歌仔戲調用作布袋戲的後場音樂,尤其女旦角色出場時,一定吟唱歌仔調的歌曲,這種大量用歌仔調做後場音樂、唱曲的布袋戲,一般稱為歌仔調布袋戲。
那時,北管布袋戲恢複表演,中、南部許多劇團為了競爭打破傳統女性不得上台的禁忌,紛紛聘請女性歌手擔任後場的主唱。
這些女性歌手初期是演唱南管、北管的小曲,後來發覺用歌仔調的唱曲更能吸引觀眾,便改唱歌仔調的唱曲,後場樂師也配合改用歌仔調的樂曲。
一般而言,歌仔調布袋戲隻流行於台灣中、南部一帶,它並未大大改變布袋戲的表演風格,而是以女歌手甜美的嗓音吟唱歌仔調的歌曲來取勝。
金光布袋戲是由轟動一時的少林“拳頭戲”逐步發展演變而成。最初時,亦宛然班社的李天祿把章回小說《南少林恩仇記》改編成為
布袋戲的。
劇中,南少林在至善禪師領導的方世玉、洪熙官、胡惠幹等少年英雄與峨眉派白眉道人等清廷的人展開對抗,精彩的拳頭武術再加上反清複明的悲壯情節,一推出便轟動全台灣,場場觀眾爆滿。
不過,連演數年後,因續集小說來源難以為繼,李天祿便聘請專業排戲先生來編排劇情,主角的武功也由練拳術的金鍾罩、鐵布杉,發展為練絕世神功,成為金剛不壞之身,為烘托金剛不壞之身的神光特質,初期采用彩色布條一旁搖動,顯示神光飽滿,後期則直接以七彩燈光、炮火來展現神功的威力,大家便以這種表現金剛不壞神功而聲光閃閃的布袋戲,稱為金剛戲和金光戲。一般多稱其為金光戲。
金光戲最著名的劇團和藝人有新興閣二團劇團的鍾任壁、五洲園二團劇團的黃俊卿、真五洲劇團的黃俊雄、寶五洲劇團的鄭一雄、進興合劇團的廖英啟等。
演出的代表劇目有《大俠百草翁》、《斯文怪客》、《六遠元老和尚》、《大江一江山》、《五爪金鷹》、《天上三俠》、《南北風雲仇》、《金鏢勝英》、《雲洲大儒俠》、《六合三俠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