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4.

木偶戲的偶人製作和演出

木偶戲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傀儡藝術,無論是在木偶的製作,還是演出的方式和習俗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比較有名的是廣東高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有著數百年的曆史,它最早在明代的萬曆年間就出現了,至清代的時候更是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娛樂節目。據高州府清道光年間縣誌載:

尺布蒙頭號女巫,搖鈴撾鼓唱偶於……元宵節期,覲光者於門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潤飾太平。

這其中的“唱偶”指的是木偶腔,“弄傀”則直接就是演木偶戲。直至後來,高州“年例”也就是社日還保留著這一傳統。

在高州,每年的農曆正月或者是二月間的年例期,各地都要上演木偶戲,村落間鑼鼓聲不絕於耳,十分熱鬧。

幾百年來,高州木偶戲廣泛流傳於高州的村村寨寨。高州木偶戲的原始形態為小班,也就是單人木偶戲。至清末又發展到有了4人的中班和8人的大班。

高州木偶戲作為我國木偶戲的一個地域支流,有著十分獨特的藝術特色,這些特色主要表現在雕刻、表演、內容、音樂等方麵。

在雕刻造型方麵,高州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頭製作是傳統的民間雕刻粉彩藝術。

高州木偶造型精巧自然,精雕細刻,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

後,采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頭可轉動,眼會傳神,手可拿放道具,嘴能張合,栩栩如生。木偶雕刻工藝曆來師徒相承,而且以家族祖傳的方式為主,一直流傳至後來而未中斷。木偶的雕刻工藝分為6個步驟,每一個工序都堪稱是精妙絕倫的藝術創作。

第一步是選料打坯。木偶頭所用材料均是質輕易刻的樟木、榆木等,為了防止白蟻的侵襲,要經高溫防腐處理後,再進行打坯,劈成與木偶頭像等高的三角形,刻畫麵部中線,定出五官;挖空頸脖部,便於演員手指伸入。

第二步是精雕細刻。木偶雕刻藝人在落刀之前,要仔細研究,認真揣摩刻畫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惡。以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的藝術法則,使用造型、線條、色彩

等藝術語言,運用誇張、變形、強調、減弱、提煉、概括等藝術手段,擬容取心,為對象傳神寫照。

雕刻時,最重要的是刻人物五官,但木偶的形成是靠手工按步驟完成的,做工要精細才能表現惟妙惟肖的表情。雕刻木偶頭注重眼、口、鼻、眉、耳五形和眉、頂、顴、額、頦骨。

其中,木偶頭最重要的是木偶臉。臉要講究的是五形三骨,也就是兩眼、一嘴、兩鼻孔和眉骨、顴骨、下頦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

據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經曆和氣質來構思,加上利用造型、線條、色彩來抓住角色的精髓,木頭人也自然地活了起來。

像嘴尖刻薄的媒婆,翹髻角目的老醜,長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麵肉墜的憨漢,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畫,誇張的造型、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是高州木偶頭雕刻的普遍特征。

第三步是精巧安裝。木偶雕刻完,成細胚後挖空,因為木偶頭的內部結構是活動的,所以還得把零件安裝上。安裝的時候要巧妙,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屈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

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一舉一動,準確自然。

第四步是上土打底。先把木偶頭粉土,然後貼紙,防止其裂開,然後再上土,也就是為木偶人物的臉部摻些溫暖色素,使膚色更見紅潤,有生氣,更寫實使人物的臉部看起來極具肉色,更逼真。

然後對上完粉底的木偶頭拋光細磨,使得木偶頭的臉部皮膚光滑順暢。

第五步是彩繪。高州木偶彩繪精致,著色穩重不豔,保留唐宋時期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並有地方特色。

一般采用世襲的秘製塗料,每件作品每種色彩都要塗上數十遍,這樣製作的木偶保存百年都不會掉色、變形。通過彩繪臉譜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種麵部表情,將人物獨特的內心世界通過表情刻畫出來,然後再上光油。

第六步是編髻、埋發。根據具體人物的需要配上胡須、頭發等,如果是新娘子還要盤頭發,在軀體上配以服飾,作為群眾娛樂的戲劇偶像和玩賞工藝品。

木偶頭基本造型有生、旦、淨、末、醜,又有神仙、鬼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