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腔設計方麵,有中板、慢板、快中板、慢中板、緊板、倒板、哭板、歎板等。低音時,委婉冗長;同音時,與劇情貼切吻合得天衣無縫。
能通過多樣化的唱腔刻畫生、旦、淨、末、醜、善、惡、忠、奸、文人墨客、市井粗人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在不同的場景的心理變化。
高州木偶唱腔在不同場合采用不同形式:半說半唱。常見於敘述故事時,是一種前半句說,後半句唱的形式,似唱似說。將旋律與語言緊密連湊起來,形成一種既像唱,又像說的唱腔。
這種唱腔多用於緊急、激動場麵,近似粵劇中的快二流,其速度較快、拖腔。在唱主要唱句時,唱時也是說,說時也是唱,旋律性不太強,而拖腔與襯詞中則旋律很明顯地加強,而在這些地方加上伴奏,增加力度。
例如《陳世美》中的“呀嚇,呢個可惡及既陳世美呀,該打(呀嚇),真係既打(呀嚇)該打”!這一連串的拖腔加襯詞,都能打動觀眾心弦,加深印象,使劇情風趣橫生,使觀眾樂而忘返。
高州木偶戲有對口唱或群口唱等演唱形式。均由兩人或多人擔任演唱,也可以兩人兼唱兼伴奏,大班木偶班則有專門樂隊伴奏。還有幫唱,是在單口唱或多人對口唱的基礎上,為了增加演唱效果樂隊伴奏也加入幫腔演唱,渲染氣氛,使演出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
高州木偶戲的音樂伴奏多用弦樂器,較少用吹奏樂器,弦樂聲音較柔,能與唱腔協調,同時也有助於演奏邊奏邊唱,輕巧方便,別具特色。
單人木偶戲多以鑼鼓音樂伴奏,節奏簡單明快,其以“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咚鏘!”的鑼鼓譜為主,不用重複,而直截了當。武戲時,用急速節奏型。文戲時,緩慢而且中速;男角上場多用高邊鑼,女角出場多用小鑼釵,顯得文靜端莊。
而木魚和曲尺,多用於演唱時打擊節奏。“羽調”是代表性的主要調子,隔或用諸宮調、征調等,邊唱邊擊鼓,一般由羽調連成一個音樂唱腔環節來渲染劇情,使唱腔音樂富有變化和創意。
木偶中班則采用樂隊伴奏,木偶藝人都是多麵手,吹打拉彈唱,樣樣精通,演出時忙得不亦樂乎。
吹打樂以三吹樂器的大、小角,也就是高、中、低音嗩呐為主,喉管、二胡、揚琴兼用之。木偶大班則在民族絲竹樂器基礎上,領奏用高胡,其次有三弦、二胡、月琴、秦琴、橫簫、洞簫等。
高州木偶戲有說有唱,唱的部分有相當豐富的音樂成分,伴奏很有節奏韻律;而說的部分,則由木偶藝人的聲調、節奏、快慢相結合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成分。
除單人木偶戲外,伴奏音樂基本分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過門音樂;另一部分是伴奏音樂。
過門音樂包括前奏,引子和間奏,在一般情況下,戲開場多用大笛吹奏《大開門》、《小開門》來渲染氣氛,強化環境,引人駐足。
伴奏音樂,是隨著人物、場景、情節、場次等變化,使吹奏的曲牌也有所不同。例如官員出場吹奏《大開門》、《小開門》;結婚喜慶吹奏《一錠金》或《百花亭鬧酒》;戰爭勝利班師回朝吹奏《得勝令》;悲哀落淚吹奏《雁兒落》;輕鬆悠閑吹奏《蕩舟》等。
低音時,委婉悠長;高音時,高亢激昂;拖腔時,起承轉合,逗人有趣,百看不厭。這是高州木偶腔伴奏音樂設計最大的特點。
在內容情節上,高州木偶戲內容多取材於曆史演義、公案小說、民間傳奇、神話故事、地方掌故、民間故事等。
故事來源十分廣泛,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傳奇故事,英雄將相、忠臣孝子的事跡,乃至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描述,都有涉及,可謂是包羅萬象,傳統劇目也不下數百種。
有時一出戲就有100集以上,可演半年或一年以上。木偶戲按劇目內容分,將其分為撰本戲和小本子戲兩類。按表演場合和社會功用分,可將其分為“廟會戲”和“願戲與眾戲”兩類。按倫理道德準則分,可其分為“忠戲”、“孝戲”、“節戲”、“義戲”4類。
高州木偶戲的戲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起伏、巧設懸念,引人入勝,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故事最後大多以大團圓、喜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