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3.

織布織出的掌中戲布袋木偶

那還是在秦代末年,陳平還沒跟劉邦打天下的時候,當時他的家境非常貧寒。他的媳婦金嫂和妹妹銀女為了貼補生活,整天在布機上織布,由於疲倦很容易困。

為了不困,姑嫂兩人邊織布、邊說、邊唱,雙腳踏布機活動板,口唱、手織、腳踏,覺得很有節奏感,又在布機腳踏板安上鑼槌、鑼片,隨著踏板上下活動,敲打著大鑼小鑼。

後來,金嫂和銀女在懸係傀儡的啟發下,兩人把陳平創造的懸係傀儡卸下傀儡的下身部分,用手指套入傀儡頭和兩手,比比畫畫覺得很有趣。

在布機上休息時,用雙腳敲打鑼鼓,用手表演木偶,兩人自編故事,有說有唱。機房裏一片熱鬧聲,吸引了周圍群眾前來觀看。

陳平看了姑嫂倆的聰明才幹,就幫她倆設計了一個布袋台,一張小方桌大小,周邊蒙布,隻留一舞台框口。人在裏麵操作,用雙腳踏動跳板敲打鑼鼓,雙手表演木偶,逐步形成了布袋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縫製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

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的,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和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兩種木偶戲相比,布袋木偶戲中木偶的動作更加節奏明快,迅捷有力。

布袋木偶戲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我國古老珍稀的優秀藝術,南宋時期興盛於漳州,明代末期即流傳至廣東、台灣布袋木偶戲和東南亞一些地區。

清代中葉以來漳州各地大量出現專業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幹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都各具特色。

由於曆史和環境等因素的作用,布袋戲形成南、北兩個派別,表演技巧、音樂鑼鼓、道白唱腔等方麵都有不同風格。一般說來,泉州的布袋戲屬南派,漳州的布袋戲屬北派。

其中,泉州布袋戲對表演藝術有嚴謹的規範要求,每個行當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細。如:生角基本動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醜角鼓扇21步。

一個縫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針、針插襟前、抽線、咬線、線尾搓尖、對針穿線、打結、口齒彈線、發上滑線、縫衣抽線等11個動作。

另外,表演修書蓋章時,從取印開始,再看印、去印髒、蓋印油、呼印、下印,最後疊手壓印,細致入微,一絲不苟。

泉州布袋戲的劇目非常豐富,有生旦戲、武打戲、宮廷戲、審案戲、連本戲和折子戲等,是一代一代承襲下來的大量傳統劇目。其中有些劇目如《玉真行》、《小悶》、《逼父歸家》、《裁衣》、《士久弄》等劇,是從梨園戲移植過來的。

泉州布袋戲對各種類型的劇目都有過硬的工夫,其中特別擅長表演抒情性的文戲,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醜角的表演更是絲絲入扣,點點帶情,是觀眾、行家公認的看家本領。

泉州布袋戲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語言藝術,故有“千斤道白四兩曲”之說。語言藝術著重兩個方麵的修養:

一是強調劇情的變化。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的前身潘徑布袋戲,在演出實踐中,根據語言輕、重、緩、急、吞、吐、浮、沉等變化創造八音調。再以生、旦、醜、淨4個行當為基礎,從每個行當的不同形象中各分出7個類別,創造28個定型音:

如生角分文生、武生、黑須生、白須生、滲須生、關頭和斜目;旦角也分女間旦、齊眉旦、開臉旦、醜容旦、彩旦和狠心旦等。

二是恰如其分地運用口語化的群眾語言。群眾中生動的語言,通過藝術化處理,變成了人物語言的性格化,特別是醜角之類人物的插科打諢語言交鋒,風趣幽默,生動活潑,入情入理。

泉州布袋戲的音樂唱腔,屬以泉州方言為標準音演唱的泉腔係統,也即是南管音樂係統,其中有提線木偶的傀儡調,更多的是梨園戲的音樂唱腔。傳統唱腔曲牌近百首,場景音樂用十音譜伴奏居多。

音樂的基調清脆幽雅,悅耳動聽。樂器有嗩呐、三弦、二弦,有時也用琵琶和洞簫。打擊樂以獨特的南鼓、鉦鑼、草鑼為主,還有通鼓、花鼓、大鑼、小鑼、小叫、響盞等。

泉州布袋戲的服裝、道具也有特定的風格。早年布袋戲所使用的行頭都有固定的加工點,如江加走的木偶頭,安鮑的服裝,鳳冕齋的金魁頭戴,阿林的刀槍劍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