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布袋木偶戲,不得不說下另外一種特殊的布袋戲扁擔戲。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開發潛力。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時為解病中母後的心煩之亂,把大量歌女招進宮中,都沒有奏效。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做了10個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簡短的故事情節,終於博得了母後一笑。因此,有人認為扁擔戲是從唐代的宮廷裏興盛起來的,稱之為“宮廷戲”。後來又傳入了民間。

我國的扁擔戲以上海的崇明扁擔戲比較有名。崇明演扁擔戲曆史久遠,早在清代的時候,有一位姓李的蘇州民間藝人來到崇明演出扁擔戲,在下沙的新五滧演出時,吸引了許多從未看到過木頭人做戲的當地人。

當時,一位叫顧再之的當地青年也看得津津有味,流連忘返,後來竟跟著姓李的藝人走鄉穿村去看演出,顧再之由好奇到產生興趣,要拜李姓藝人為師。

李姓藝人見顧再之真心學藝,就收下了他,把扁擔戲的表演藝術木偶製作工藝悉心傳授給顧再之。

顧再之努力學習,木偶藝術不斷提高,先是跟隨李姓藝人表演,後來可單獨挑擔外出表演。崇明人表演木偶戲由此開始。後來,顧再之將木偶藝術傳授給朱少雲等人,木偶戲便在崇明島上流傳開來。

蘇州人顧再之傳授的木偶戲擔是將木桶置於桌麵上,木桶上方架有木框,木框三麵布幔,前麵向觀眾開放,藝人坐在木桶中,雙手向上操控木偶表演,雙膝之間綁一副鐃鈸,用膝蓋的碰撞讓鐃鈸發出響聲,配以念唱進行表演。

唱腔以江南小調為主,用吳語蘇州官話,也用吳語崇明官話念唱。表演很精彩,但這樣藝人的表演很勞累。

後來,扁擔戲傳人朱克成感到這樣表演不但累人,而且道具搬運、裝卸也很麻煩。他要對表演方法及道具進行改革。

他自己設計了一個高腳凳和一個能伸縮的小舞台,人鑽在布幔圍起來的高腳凳上,雙腳踏響架在凳腳之間的鈸鑼,雙手撐木偶在小舞台上表演,大大減輕了表演者的勞動強度。

於是崇明島上的木偶藝人紛紛仿製這種輕便的戲擔子,並流傳至外地。

崇明扁擔戲的木偶用梧桐樹木雕刻而成,畫上臉譜,穿上戲服,即成人物形象,生、旦、淨、末、醜形象俱全。

一個藝人一副戲擔,木偶藝人用扁擔一頭挑起布袋,袋中裝木偶和一張能裝能拆的小舞台,一頭挑起一條高1米左右的木凳,輕裝簡從,穿鄉走村,演出不受場地限製,到處都可演出。

扁擔戲中的長戲短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末、醜、唱、

做、念、打、耍,全靠藝人一人手、腳、口、舌並用表演。演出前,藝人用扁擔的一頭撐起小舞台,另一頭插入木凳下部橫檔的一個凹榫或暗銷裏,小舞台便牢牢固定住了。舞台正麵4根小柱上有兩副對聯,分別為:

有口無口口代口,似人非人人舞人。

增知千古事,能見幾朝人。

這兩副對聯,頗為有趣,俗中有雅,典型的民間藝術語言,可謂“小舞台,大乾坤”。演出時藝人鑽入撐起的舞台布幔中,布帽遮住

長凳,不見其人隻聞其聲。

演出時,藝人口中唱、念劇情,時而塞進口哨,加口技模仿刀槍格鬥獸叫鳥鳴,人物角色等各種聲音。

腳踩鑼鈸,左腳踩京鑼,右腳踏細鑼與鈸,藝人手指掌控木偶,食指控製木偶頭,中指和拇指插入木偶的兩袖中,能做出點頭、唱喏、擁抱、手執兵器、兩人格鬥對打動作,惟妙惟肖,引人入勝。

口中發出念、唱口技聲,伴以聲聲鑼鈸,文唱武打的木偶粉墨登場,唱腔以江南小調崇明山歌為主,用吳語崇明官話念唱,非常精彩。

崇明扁擔戲演出的劇目主要有:《武鬆夜戰蜈蚣嶺》、《薛仁貴大破摩天嶺》、《羅通掃北》、《楊家將》、《白蛇傳》等10多個劇目。每個劇目表演短則5分鍾,長則30分鍾。

正式演出之前還加演崇明民間故事《陸阿大賣小布》、打蓮湘《翻身樂》等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