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2.

頗具風情的提線木偶嘉禮戲

提線木偶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六七十厘米。

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刻而成,內部設置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1米的提線。

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舍,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 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備受稱讚。

提線木偶在我國以泉州最為有名,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又稱“嘉禮戲”或“加禮戲”,意思就是在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

泉州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

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要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

甚至在水災後,或為死者追薦功果,也往往請演提線木偶戲,以做驅邪逐疫、追薦亡魂。

據傳,唐末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大建宮院,由中州聘請不少名士學子,並攜帶傀儡戲具,置於宮中以供娛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故嘉禮戲的道白有中州音。

至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時期莆田詩人劉克莊在《後村全集·觀社行》中寫道:

郭老一斷事都休,卻了衣冠反沐猴。棚上偃師何處去,誤他棚下幾人愁。非唯兒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揶揄。

南宋寧宗時別號西湖老人所著的《紫勝錄》記載了南宋時的臨安元宵勝況,也有涉及福建提線木偶的記載:

全場傀儡,陰山七騎,小兒竹馬……福建鮑老一社,有三百餘人;川鮑老亦有百餘人。

明代的泉州傀儡戲,進一步與民間儀式結合起來,得到較大發展。明代泉州的李廷機曾為木偶戲撰聯寫道:“頃刻驅馳千裏外,古今事業一宵中。”

可見當時木偶劇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具備了表現縱橫千裏、包容古今的功力。不過,最初的演出還是十分簡陋的,有“十支竹竿三領被,搭成一個八卦棚”之說。

早期,泉州木偶頭大部分由民間的佛像雕刻作坊兼

營。明末清初,隨著泉州木偶戲的興盛,木偶頭雕刻逐漸轉為專門作坊經營,當時著名的有塗後街“西來意”和塗門街“周冕號”。“西來意”原為佛像雕刻作坊兼營木偶頭雕刻,其作品木偶頭額線高、個頭小、肌肉強盛、神態意蘊含蓄深沉。由於泉州早期木偶頭雕刻藝人都是師承佛像雕刻,所以這一時期泉州的木偶頭受佛像影響較大。

其造型的主要特點是雕刻精妙,細眉細眼、高鼻通額、人中略短、臉龐端圓的生、旦形象,目光下視、耳垂肥厚,這正是佛像中觀音菩薩的造型元素。民間現仍有“西來意”木偶頭的成套藏品。

至清代的乾隆、嘉慶年間,泉州的嘉禮戲已經十分成熟,脫離了屬於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規範的劇本體係,能夠演規模宏大且細致複雜的曆史戲了。

雖然形象隻有固定的36個,但行當已分生、旦、北、雜4大類,可演42部大戲,像傳統連台本《目蓮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代的道光、鹹豐年間,泉州木偶製作技術大大提高,藝人們根據《目蓮》、《西遊》、《封神》等戲的特點,創造了不少花臉、鬼臉頭像。同時改進了活動頭像,把木偶又推進一大步。

清代末期,泉州一帶有50多個木偶戲班遍布城鄉。泉州東嶽廟、關帝廟、元妙觀、城隍廟等四大廟,均有固定戲班為祈天酬神專門演出。那時,號稱“嘉禮才子”林承池曾與文人楊秀眉創作了《說嶽》、《水滸》等連本戲,從而把木偶戲脫出僅服務於婚喪喜慶圈子。

另外,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總的來說,泉州提線木偶有著極為豐富的傳統藝術與精湛的表演技巧。其

主要特點為:

一是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曆代積累傳統戲和根據古曲名著改編的神話劇等,如《火焰山》、《太極圖》、《鍾馗醉酒》等。劇本文學性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台詞詼諧風趣,唱詞優美生動。

二是木偶的整體形象完整,製作精美,粉彩細膩,神韻含蓄,栩栩如生。

三是繁複奇妙的線工。每尊木偶身上設置8條至16條提線,較複雜的表演多至36條線。按人體基本動作,線分若幹組,全憑演員雙手操縱,表演難度大。解衣、拔劍、接傘以及叫人眼花繚亂的各種特技動作,全靠精致準確的抽線功夫方能得心應手。

有時為使表演更為逼真,同時由兩個演員合作操縱一個木偶,一主一輔,配合默契,宛如一人。合理的線位布局、嚴謹的線規程序和精妙的操縱技藝,形成了泉州提線木偶戲表演細膩逼真、動作惟妙惟肖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