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音樂糅合南音和閩南地方音樂的優雅旋律,情韻深沉清麗。嘉禮戲有300餘支傳統傀儡調的曲牌與音樂唱腔和數百出傳統劇目。它雖吸收閩南一些其他劇種的音樂,但不論其唱腔或伴奏,仍有別於南音、梨園戲、高甲戲。
嘉禮戲唱腔曲牌多沿用宋元時期詞曲牌名,如《甘州歌》、《縷縷金》、《滿江紅》等。按傳統要求,每一行當或角色都有固定的唱腔旋律,可具體形象地抒發各自的思想內涵。
說白念唱以泉州方言為主,有時夾雜土腔普通話的官話,俗稱“傀儡調”。間或幫腔如傳統“嘮哩嗹”,全曲有腔無字。
嘉禮戲聲腔高亢,跌宕多變。定調傳統以笛子為基準,分為小工、頭尾翹等,但也可隨演員臨場發揮而靈活改動。
嘉禮戲音樂的節奏俗稱“寮拍”,相當於京劇的板眼。演唱用的節奏型有七寮、三寮、一二、疊拍等,分別相當於8/4、4/4、2/4、1/4拍子。其中8/4拍子七寮的運用為國內戲劇音樂中少見,常被用於大寮曲,即劇中的主要唱段,能較好表達角色的思想情緒。
傳統嘉禮戲所用的伴奏樂器有嗩呐、笛子、南音琵琶、三弦、二弦,具有典型的閩南音樂風味。打擊樂在嘉禮戲的運用中別具一格,以南鼓為主,加上鉦鑼、拍鈸、響盞等。
南鼓的擊法基本上與泉州各地方劇種的南鼓相似,也就是以演奏者的左腳輕壓鼓麵,經一定範圍的移動而擊出不同力度與音色的鼓點。一般南鼓演奏者常兼
任現場樂隊指揮,並協調台上演員與樂隊之間的節奏、音量等關係,可謂舉足輕重。
在泉州,唱嘉禮戲時,有個祭拜戲神相公爺的風俗。戲神相公爺的傳說由來已久,有多種說法,其中,在閩南、台灣一帶都奉雷海清為戲神,俗稱“相公爺”、“田都元帥”,泉州有許多主祀或配祀相公爺和田都元帥的廟宇。
相傳雷海清是唐玄宗時期的著名宮廷樂師,善彈琵琶,因為高超的藝術境界和節烈的品格,後來成為朝廷和藝術界共同供奉的藝術之神。
每年元宵節和農曆八月十六相公爺生日,整個閩南地區,不管是南音、梨園戲還是木偶戲演員,都會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來紀念這位戲神,稱“祖祭”。
祭拜儀式在劇團、戲班內或供奉著相公爺的廟
宇內舉行。平時梨園戲和木偶戲開演前,有時也會舉行相對簡單的相公爺踏棚儀式。
這個祭拜戲神相公爺的風俗一直都傳承著,而且有著完整規範嚴格的祖祭儀式,儀式共8個程序,也稱為“大出蘇”,分別為班主敬拜、請出相公爺、安台、請神明、踏棚、敬拜、請神明看戲、辭神。
如果不計中間演出及朝拜時間,整個儀式差不多半個多小時。
首先是班主敬拜,大門口擺設“天壇桌”,上麵布滿各種祭品,班主點燃三炷香,開始祭拜土地公、相公爺和天上諸位神明。班主朝拜後,祖祭儀式才正式開始。
在門內的大廳正中間的神龕供著戲神相公爺的神位,在神位正中大書“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府”,兩邊分別寫著“大舍”、“二舍”,據說此兩人為相公爺門徒。
神龕前懸掛3個戲偶:相公爺、大舍、二舍。神像是平時祭拜用的,戲偶是專門用來演《相公爺踏棚》的。主祭走到台上,跪拜相公爺神像、倒酒、口念暗咒把相公爺請出來,再將懸掛的戲偶放低。
然後,主祭抓起事先準備好的活雞,用劍在雞冠上象征性地劃一
下以示殺雞,然後把雞血點在台中4根柱子上,稱為“點血”,寓意安台鎮台。接著殺鴨灑血,動作與殺雞相似,隻是寓意為驅除汙穢、邪魔。接著,主祭拿著紅紙,口中念念有詞,通過暗咒與神明溝通,請神明下來看戲。而後,主祭唱起木偶戲《香花燈燭》,講述香火燈燭的來源。講完故事,相公爺以一出《地錦當》自報家門。
往後到踏棚這一環節了。踏棚是祖祭儀式的重頭戲,主祭用傀儡調高唱《相公爺踏棚》,把心願一一呈報神明。
同時在嗩呐、響盞等共同演奏的樂曲下,相公爺依據劇情在米篩上舞蹈出金、木、水、火、土造型。其中,比較奇特的是鋪著紅布的米篩,上麵鋪有用108個錢幣擺成的八卦圖,據說有祈福之意。
接著是敬拜環節,敬拜
也就是私人祭拜,演員一個個上前依次敬拜相公爺。祭拜後梨園子弟合演折子戲《四海龍王祝壽》,據說是給天上諸神看的。
最後是辭神,辭神比較簡單,主祭唱一出簡短的《錦當》,送走神明。這時,整個的祭拜戲神相公爺的儀式就圓滿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