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 1.

木偶戲在我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是一門融彙了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的民間戲曲藝術。

我國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時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各地,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

木偶戲在演出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提線木偶、布袋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和藥發木偶等。

陳平破圍城引發木偶興起

那是最初的奴隸製社會裏,有一種“殺殉”的製

“俑”開始隻是用於陪葬,後來又漸漸用來辦喪事和飲宴集會上表演節目,這樣就產生了木偶戲。木偶在古代也稱為“傀儡”,又叫“壯醜”,因為那時木偶外形魁梧醜怪,有些是凶神惡煞的樣子,除了用於陪葬外,還用以守墓、守門等。

木偶在我國起源很早。戰國前期著名思想家列子所著的《列子·湯問》中說,在周穆王時曾有一個樂師帶著演員給他演出,“歌合律,舞應節”,但解開一看,原來是綁著皮革的木頭人。

後來在戰國古墓中曾出土過不少木俑,臉部彩繪,身穿衣服,有的手足還能活動,這也就是後來所說的木偶。

漢代的木偶比較發達。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省萊西漢墓發現了一個大型木偶人,身高1.93米,頭顱用整塊木段雕成,有口、耳、眼、鼻,全身關節可以活動,可立、坐、跪,關節的每個部位都有卯榫接合並畫有拚合符號。

這樣的木偶製造是需要相當水平的,因為這種大木偶不僅要求造型準確,各關節的機械活動性能也要嚴格計算,沒有一定技術是不可能造出來的。

用木偶演傀儡戲,據說也源於漢代。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著的《通典》上記載:

做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

另外,關於木偶劇的起源,唐代文人段安節撰寫的《樂府雜錄》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漢初的時候,有一次漢高祖劉邦被匈奴的單於冒頓包圍在平城,城外四麵重兵駐紮,其中一麵是冒頓的妻子閼氏,她的兵力又比其他三麵強大。

“天下之名巧”的美稱。

南北朝時期的木偶戲又叫 “郭禿”。相傳有個禿頂姓郭,行事滑稽風趣,後來演傀儡戲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導戲中歌舞,插科打諢,所以以此命名。北齊後主高緯非常喜歡木偶戲,常讓藝人在宮中演出。當時傀儡戲還流傳到高麗國也就是後來的朝鮮。

唐代是木偶製作和木偶戲發展的時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過兩個木偶頭像,分別帶著紗帽和介幘,眉清目秀,敷彩諧和,雕刻非常精美。

那時,木偶製作技藝十分高超、精湛,當時有的皇親國戚的寢宮中排列著一些木雕婢女,手執華燈,自昏達旦,稱為“燈婢”。

唐代文人張

在其所著的《朝野僉載》裏記敘了一些類似後來的機器人的木偶,如杭州的楊務廉做了一個木偶,手捧木碗,在街上行乞,還會發聲,每天有幾千人施錢給木偶。

另外,《朝野僉載》裏還記述了洛州殷文亮做的一群木偶會給人斟酒和敬酒,有條不紊,兩旁還有一些木歌女按一定的節拍唱歌吹笙,酒未飲完,木歌女會用樂聲催促,酒一飲盡,小木人會來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