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據唐代的禦史中丞封演所著的《封氏見聞記》記載,唐大曆年間,木偶戲演出者“刻木為尉遲鄂公、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這表明木偶戲已把尉遲恭和突厥作戰的戲演活了,可見當時演出者水平之高。

而且,在那時木偶劇的種類也有發展。唐代開始有了牽線木偶戲,後來又有了杖頭木偶戲、手指木偶戲等。此外,由木偶戲又衍生出以木偶取影的皮影戲和用小孩模仿木偶動作的肉傀儡戲。

兩宋時期,木偶戲的種類更加繁多,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和藥發木偶等。

藥發木偶是演出時施放焰火的木偶戲,演出情況比較熱烈;水木偶是舞台設在船上,以木偶表演釣魚、劃船、擊球、舞蹈的木偶戲。宋代由於木偶戲發達,演出的名家也比較多。

後來,在河南省濟源出土的兩件宋代三彩磁枕中,上麵畫了兩幅傀儡戲畫像,一幅為杖頭傀儡戲,一童子左手捺地,右手執一杖,杖頭有一長袍傀儡;一幅為提線傀儡戲,畫中3個童子,左邊童子坐在地上,左手提鑼,右手以棒敲擊。

中間一童子吹笛子,左足抬起,似吹打著節拍。右邊童子探腰,右手握杖,杖上3根絲線懸一傀儡老翁,極力模仿木偶藝人提線拉線牽動傀儡的形象。

這兩幅圖畫雖是兒童遊戲,並非真正的傀儡演出,但它卻形象地反映出宋代傀儡盛行和受人歡迎的情況。

總的來說,宋代的木偶戲大體呈以下特點:

題材多樣,鋪陳故事,以戲劇、說唱為核心內容;門類眾多,懸絲傀儡、杖頭傀儡、水傀儡發達,也有藥發傀儡和肉傀儡;水平不俗,如真無二、功藝如神;名家出現,提線、杖頭都有技藝精湛的表演家,當時的張金線、任小三等人都名噪一時。

那時,弄傀儡班社眾多,普及性強,瓦肆宮廷,無處不見,文人墨客,興趣盎然。當時老百姓最愛看名叫“鮑老”、“郭郎”的木偶表演。他們穿著特別寬鬆的衣服,一臉滑稽相,演出時還配有唱詞,

專門逗人開心。以後元曲中的《憨郭郎》、《鮑老兒》等,就是由此而來的。

在元代,我國的雜劇藝術光芒四射,木偶藝術也水平不俗。從僅存的《朱明優戲序》看,元代木偶已將操縱技巧與言談、歌唱及喜、怒、哀、樂作生動表演,劇目已具備了雜劇的現實主義內涵。

明代的木偶,萬曆年間以後開始興旺。以木偶特盛的福建為例,泉州的提線木偶,製作精巧,操作複雜,其中一個形象的提線多至二三十條,而且聲腔活潑,音樂豐富。

在當時,布袋木偶,僅福建一境即有南北兩派之分。南派屬泉州,音樂結構與泉州提線木偶相似;北派屬彰州,以龍溪布袋木偶最為著名,用皮黃音樂,行當齊全。演出內容上,南長神話,北擅武戲。水傀儡表演更富故事性;杖頭木偶,粵、閩、黔廣有流行。

清代時,杖頭木偶遍布四方,行當眾多。杭州有木人戲,廣東有抓頸杖頭,四川杖頭有大、中、小3種形式,山西杖頭分晉中、晉南兩種。北京杖頭,多內庭供奉,時稱“大台宮戲”,實為一種特殊形態的京劇,許多名伶如金秀山、劉永春等都鑽筒子客串過,京城木偶有“四義班”、“金麟班”等著名班社。

在那時,杭州、泉州班社林立,江蘇提線木偶風靡海外。流傳在粵東、閩西的鐵枝木偶,在清末成型,紅極一時。

陝西蒲城的“火神會”,以“藥發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武鬆打虎》、《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木偶戲的重要標誌。